隆武政权
南明唐王政权。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灭亡,同年闰六月,郑芝龙、黄道周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建元隆武。郑芝龙把持朝政,无意抗清。与鲁王政权不但不能合作,反而关系恶化, 形同水火,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混乱已极。郑芝龙又暗中勾结洪承畴,准备降清。顺治三年八月,清军入福州,唐王逃至汀州(今福建长汀),被清军俘杀,郑芝龙剃发降清。隆武政权亡。
南明唐王政权。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灭亡,同年闰六月,郑芝龙、黄道周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建元隆武。郑芝龙把持朝政,无意抗清。与鲁王政权不但不能合作,反而关系恶化, 形同水火,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混乱已极。郑芝龙又暗中勾结洪承畴,准备降清。顺治三年八月,清军入福州,唐王逃至汀州(今福建长汀),被清军俘杀,郑芝龙剃发降清。隆武政权亡。
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年间山东人民起义。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山东清水教(白莲教的一支)首领王伦提出反对官府“额外加征”的口号,领导寿张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攻下寿张,又攻占了堂
周武王克商后,封纣王子武庚(禄父)于商,统治商遗民。武王去世后,武庚乘周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之机发动大规模武装叛乱,以图恢复商王朝。后在周公的武力镇压下失败。参阅“周公东征”。
康熙帝时对黄河的修治。顺治以来,黄河屡次泛滥成灾,淮河、运河受其影响,也随之梗塞不通。治理黄河并兼治淮河、运河,遂成为不可稍缓的任务。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即用靳辅为河道总督负责治河。靳
唐末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击败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的决定性战役。黄巢起义失败后,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蔡州)在中原诸藩中兵力最强,成为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汴州)的劲敌。朱全忠便联合忠武军节度使赵犨(陈州)、天
东汉末年。汝南(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北)名士许劭和从兄许靖都有很高的声望,喜在一起评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换其品评题目,逐渐成为风气,当时人称汝南俗有月旦评。后来,把品评人物称为月旦评。
清末官署名。清政府为加强统治,维持地方治安,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京师及各省举办巡警(警察),特设立巡警部专司其事。主官为尚书、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警政、警法、警保、警学、警务五司,管理京城内
南宋孝宗时与金朝成立的和议。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军在符离战败后,朝臣汤思退等群起攻击张浚北伐误国,力主和议。孝宗动摇不定,下罪己诏,罢黜张浚,任用汤思退等妥协派执政。下令撤防,遣使与金议和。隆
日本援引《中日马关条约》有关条款,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96年7月21日(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十一日),由清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与日方代表林董签于北京。二十九款,另附双方往复照会六件。
清末官署名。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仿行宪政成立责任内阁,为总揽国政的最高机关,但又恐其职权过重,另设弼德院,规定“该院权限与内阁相为维系”,名为“用备顾问”,实则以为制约。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
明代编造的田亩清册。南宋始造鱼鳞图,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太祖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到浙西核实田亩,定其赋税。洪武二十年,又派国子监监生武淳等分别到各州县主持丈量田亩,编成鱼鳞图册。以税粮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