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廷尉正

廷尉正

官名。秦、汉为廷尉副贰,地位相当于列卿丞,为高级审判官员,可代表廷尉参加诏狱会审,或独立决断疑狱、平反冤案,参议案例律条。西汉秩千石,东汉秩六百石。魏晋南朝宋、齐沿置,六品。梁、陈为廷尉卿属官,梁六班,陈七品、六百石。地位高于廷尉监、平,但公牍须三官联署,以互相监督。北魏或称大理正。孝文帝时置少卿为廷尉副贰,遂降为佐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五品中,二十三年改六品。北齐改置“大理正”。


官名,秦汉皆置,为廷尉卿之副,西汉俸千石,东汉六百石,掌审判,决疑案,平反冤案,参议案例律条。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廷尉》、《后汉书·百官志二》,参看“廷尉”条。《后汉书·何敞传》:“武帝时为廷尉正,与张汤同时。”其后,魏晋南朝沿置,北魏或称大理正。

猜你喜欢

  • 司农寺卿

    官名。即“司农卿”。官名。汉有大司农,至南朝梁陈与北魏始称司农卿,北齐称司农寺卿,为司农寺的长官,历代沿置。唐制司务寺卿一人,从三品上,总领本寺所属诸监与诸司,监督出纳。明代废。

  • 副参领

    ①官名。清朝八旗组织中层编制单位甲喇副长官。即参领之副贰。雍正元年(1723),改委署参领设。员额、职掌均同参领,正四品。此外,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等皆置,详“副护军参领”等。②军阶名。清末新陆军中

  • 安抚都监

    官名。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置于河北沿边安抚司,以诸司副使充任,掌巡所部,兼提点本司所辖诸州军榷场。后不常置。

  • 主事

    官名。汉朝光禄勋所属有南北庐主事、三署主事,于诸郎中察茂才高第者为之,秩四百石。三国魏沿置,属中书,官七品。晋朝门下、中书亦置,官八品。南朝宋、齐、梁、陈及北朝魏、齐并置,称主事令史。北齐尚书诸曹、隋

  • 二千石曹

    官署名。① 尚书曹名。西汉成帝时置,设尚书,掌州郡长官奏事,管理地方行政。属尚书令。东汉初沿置,属尚书台,设尚书、郎。后改掌京师治安、辞讼、刑狱等政,亦谓之贼曹。三国罢。②尚书台 (省) 诸郎曹之一。

  • 接伴使

    见“馆伴使”。官名。见“馆伴使”。

  • 御史台率

    官名,即御史中丞,详“御史中丞”条。

  • 堂帖

    文书名。唐朝宰相处理中央官署事务之公文。宋太祖时赵普在中书,其堂帖势力重于敕命,遂令削去,中书仅以堂札子行遣小事。

  • 河堤判官

    官名。宋置,《宋史·河渠志》载:“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诏“自今开封等十七州、府各置河堤判官一员,即以本州通判充。如通判阙员,即以本州官充。咸丰五年(公元1002年)诏缘河官吏虽秩满,须水后受代”。

  • 大理院

    官署名。清末最高审判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大理寺设。掌最高审判,凡宗人府会审案件、国事重罪案件、各高审厅判决不服上控案件,各省审拟大辟案件,以及特旨交审案件,均以其为终审。置正卿一人,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