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黄耆六一汤

黄耆六一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黄耆六一汤

药方名称黄耆六一汤

别名黄耆汤(《普济方》卷二二九)。

处方黄耆(去芦,蜜炙)180克甘草30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补气生津。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唇口干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后而渴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大枣1枚,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局方》卷五(宝庆新增方):黄耆六一汤

药方名称黄耆六一汤

别名黄耆汤、黄耆

处方黄耆(去芦,蜜炙)6两,甘草(炙)1两。

功能主治平补气血,安和脏腑。主气虚津伤,肢体劳倦,口常干渴,面色萎黄,不思饮食;或先渴而后生疮疖,或患痈疽之后而口渴;或卫虚自汗;或痔漏脓水不绝。

用法用量黄耆汤(《普济方》卷二二九)、黄耆饮(《证治要诀类方》卷二)。

摘录《局方》卷五(宝庆新增方)

外科正宗》卷三:黄耆六一汤

药方名称黄耆六一汤

处方黄耆(半生,半蜜水炒)6钱,甘草(半生,半炙)1钱5分,人参1钱。

功能主治流注溃后,脓水出多,口干作渴,烦躁不宁。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三

外科精要》卷下:黄耆六一汤

药方名称黄耆六一汤

处方黄耆6两(用淡盐水润,饭上蒸),粉草1两(半生半炙)。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渴补虚,免痈疽。主渴疾痈疽,溃后作渴。

用法用量每服2钱,侵晨、日午以白汤调下;不应,作大剂,水煎服。古人号黄耆羊肉,可见其能补也。

摘录外科精要》卷下

《直指》卷九:黄耆六一汤

药方名称黄耆六一汤

处方黄耆(炙)6钱,甘草(炙)1钱,白术3钱,白芍药3钱。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自汗。

用法用量每服2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直指》卷九

《朱氏集验方》卷一:黄耆六一汤

药方名称黄耆六一汤

处方黄耆当归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风湿相搏,肌肉瞤动。

用法用量本方治上症,宜先服渗湿汤,次用是药。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一

猜你喜欢

  • 二色漆牙药

    药方名称二色漆牙药处方五倍子2钱,诃子4钱(以上为末),黄丹1钱(与上同研。以上是红牙药),绿矾(生)1钱,铜绿半钱(二味同研令匀细。以上是青牙药)。功能主治牙缝疏,及牙莹净黑牙缝。用法用量每日早晨洗

  • 柏叶汤加减

    药方名称柏叶汤加减处方柏叶10克,干姜3克,艾叶1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炙草5克,阿胶(另煎)10克,田三七末(冲服)3克。功能主治温阳益气活血止血。主虚寒牙衄。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 金真丸

    药方名称金真丸处方川大黄(锉碎,微炒)、商枳实(面炒)、槟榔、黑牵牛(一半生,一半熟)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三焦气壅,结痞心胸,大便不通,伤寒下症,已服承气不利,服此百粒

  • 半豆饮子

    药方名称半豆饮子处方半夏白豆蔻苍术干姜藿香陈皮归尾川芎人参白术甘草猪苓砂仁莲子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健脾和胃。主治产后脏腑虚损,触冒风冷,阴阳不和,饮食失调,或冷或热,致成上吐下泻,肚腹疼痛者。用法用量水

  • 黑白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黑白散药方名称黑白散处方乌金石(烧红,醋淬七遍,研为细末)寒水石(烧存性,研细)各等分制法上二味,另顿放。功能主治治产后儿枕大痛。用法用量临服时,各取末4.5克,用粥饮汤送

  • 消饮圆

    药方名称消饮圆处方枳实(麸炒)半两,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三两;白术八两。炮制上同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疗酒癖停饮,痰水不消,满逆呕吐,目暗耳聋,胁下急痛,腹中水声。用法用量每服

  • 丁香养气汤

    药方名称丁香养气汤处方高良姜4两(炒),丁香2两,丁香皮2两,干姜(炮)2两,益智仁2两,缩砂仁2两,赤茯苓(去皮)2两,肉桂(去粗皮)2两,甘草(炙)2两半,青橘皮(去白)1两,陈橘皮(去白)1两,

  • 调脾清毒饮

    药方名称调脾清毒饮处方天花粉、连翘、荆芥穗、甘草、黍粘子、桔梗、白茯苓、白术、苏薄荷、防风、广陈皮各等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两目睑浮肿如球,微有湿热,重则流泪,赤肿。用法用量白水2钟,煎至8分,去滓,

  • 淋熨虎骨汤

    药方名称淋熨虎骨汤处方虎胫骨2两,松木节10两,樟木节10两,川椒1两(去目),桑根白皮2两(锉),五加皮2两,白矾2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伤折后,脚膝腰胯被冷风攻击,疼痛不得行走。用法用量每度用药

  • 薏苡仁丸

    《本事》卷七:薏苡仁丸药方名称薏苡仁丸处方薏苡仁1两,石斛(用细者,去根净,洗,细锉)3分,附子半两(炮,去皮脐),牛膝(酒浸,水洗,焙干)3分,生干地黄3分,柏子仁(研)半两,人参(去芦)半两,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