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理中汤

理中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二钱。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甘草(炒)、白术干姜(炮),各三两。

炮制上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疗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

又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三钱,以水一盏半,煎取中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别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处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克

制法上药切碎。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备注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摘录伤寒论

万病回春》卷二: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砂仁干姜(炒)苏子厚朴(姜汁炒)官桂陈皮甘草(炙)各3克沉香木香各1.5克(水磨入)

功能主治生姜3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用法用量上药锉为一剂。

注意治寒喘,四肢厥冷,脉沉细。

摘录万病回春》卷二

万病回春》卷三: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甘草(炙)各1.5克陈皮藿香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乌梅1个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治寒泄,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2枚,灯草1团,水煎,温服。

呕吐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槟榔(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益智(去皮,炒)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半夏(姜汁制)1两,沉香1两(锉)。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患后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普济方》卷三五五: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加木香(煨)、肉豆蔻

功能主治产后虚证,下痢纯白,腹痛,里急后重,手足冷。

用法用量每服3钱,陈米、盐、乌梅煎,空心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五五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1钱半。

功能主治孕妇心气疼痛,脉迟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胎寒气逆,上犯心包,故心气冷疼,食卒不下焉。白术健脾土以安胎,炮姜暖中气以逐冷,炙草缓中益胃以除痛也。水煎,温服,使土暖气温,则冷气自化而胎得所安,何有心气冷痛、食卒不下之患哉。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幼幼集成》卷五: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1钱,炙甘草1钱,绿升麻1钱,漂白术2钱。

功能主治痘已现形,而吐泻不止。

用法用量煨姜3片,大枣3个,水煎服。

摘录幼幼集成》卷五

《叶氏女科》卷一: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8分,白术(蜜炙)8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干姜5分。

功能主治肾虚经来泄泻,经来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尿。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录《叶氏女科》卷一

医学心悟》卷六: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2钱,黑姜1钱5分,甘草(炙)2钱,白术(陈土炒)3钱,附子(姜汁、甘草水制)1钱。

功能主治温补中气,挽回元阳。主

用法用量大枣3个(去核),水煎服。

摘录医学心悟》卷六

普济方》卷三七一: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白僵蚕(炒)、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慢惊虚困,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水煎服。

手足厥冷,加附子炮姜回阳。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

普济方》卷四○四: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白姜(炮)、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脾胃虚冷,脘痛,腹胀,泄泻。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水煎服。

重者,加炮附子

摘录普济方》卷四○四

古今医彻》卷一: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土炒)1钱,干姜(炮)1钱,甘草8分,乌梅肉2个,川椒10粒。

功能主治吐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古今医彻》卷一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槟榔(锉)、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锉)、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半夏(用生姜捣碎,焙)、沉香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痰饮。思后余毒,不思饮食,三焦气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痘疹一贯》卷二: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升麻、干葛、甘草

功能主治痘疹吐泄,手足厥冷,腹胀自利。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痘疹一贯》卷二

广嗣纪要》卷十二: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炙草3分,干姜5分,藿香叶5分。

功能主治妊娠吐清水,同食物出者。

用法用量水1盏半,加姜汁1匙服。

摘录广嗣纪要》卷十二

《痘疹全书》卷上: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酒炒)、干姜

功能主治痘疹见形,吐泻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录《痘疹全书》卷上

《回春》卷三: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2分,茯苓(去皮)2分,白术(去芦)2分,干姜(炒)2分,陈皮2分,藿香2分,丁香2分,半夏(姜汁炒)2分,砂仁(炒)2分,官桂2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胃寒呕吐清水冷涎。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加减理中汤”。

寒极手足冷,脉微,吐不出者,去官桂,加附子;烦躁,加辰砂、炒米。

摘录《回春》卷三

《医略六书》卷三十: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6分,人参6分,砂糖3钱(炒灰)。

功能主治产后腹痛,脉沉细涩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产后脾亏冷滞,中气有伤而不能运化,故腹中疼痛,迷闷不已焉。白术健脾土之虚,炮姜逐中宫之冷,人参益痛伤之气,炙草缓痛伤之脾,砂糖灰去瘀血而新血自生,以缓虚寒之腹痛也。水煎,温服,使脾健气强,则寒滞自化,而胃脘阳和焕发,安有腹痛之患乎。

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点点经》卷一: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条参1钱半,白术1钱半,茯苓1钱半,炮姜1钱,肉桂1钱,附子6分,甘草8分。

功能主治脏腑寒结。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

摘录《点点经》卷一

《回春》卷三: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藿香1钱,苍术(米泔制)1钱,厚朴(姜汁炒)1钱,砂仁1钱,香附1钱,木香1钱,枳壳(麸炒)1钱,陈皮1钱,甘草(炙)5分,干姜5分,官桂5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干霍乱,心腹饱胀,绞痛,不吐不泻,脉沉欲绝。

用法用量生姜3片,水煎,磨木香调服。外用炒生姜滓揉法,急用盐汤探吐,得物出为好,及刺委中穴,血出甚妙。

夏月干霍乱,不吐不泻,胸腹绞痛,烦渴自汗,不可用姜、桂;心腹绞痛,面唇青,手足冷,脉伏欲绝,加附子茴香,去苍术;心腹饱闷硬痛结实者,加槟榔枳实山楂瓜蒌、萝卜子,去甘草枳壳苍术;胃寒呕哕发呃,加丁香茴香香附、良姜,去官桂、甘草苍术;虚汗,加附子,去苍术

摘录《回春》卷三

《回春》卷三: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去芦)1钱,干姜(炒)1钱,官桂5分,甘草(炙)5分,陈皮7分,藿香7分,茯苓(去皮)7分,良姜7分,乌梅1个。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寒泻症。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2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去人参;呕哕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摘录《回春》卷三

《回春》卷二: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砂仁1钱,干姜(炒)1钱,苏子1钱,厚朴(姜汁炒)1钱,官桂1钱,陈皮1钱,甘草(炙)1钱,沉香5分,木香5分(水磨入)。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寒喘。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九味理中汤”。

若脉细,手足冷,加附子

摘录《回春》卷二

《准绳·幼科》卷五: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功能主治疮疹吐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摘录《准绳·幼科》卷五

《诚书》卷八: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茯苓

功能主治吐泻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诚书》卷八

《种痘新书》卷四: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黄耆附子炮姜、炙草、茯苓

功能主治痘疮脏寒木能发毒,而腹胀,二便清利,手足冷,痘淡白,脉微缓者。

摘录《种痘新书》卷四

《外台》卷三十八: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别名理中去术加桂汤

处方人参3两,桂心3两,甘草(炙)3两,干姜2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石发后霍乱吐多者,必转筋,不渴,即脐上筑者,肾气虚。

用法用量理中去术加桂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摘录《外台》卷三十八

《活人方》卷三: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白术3钱,人参1钱5分,黄耆1钱5分,茯苓1钱5分,陈皮1钱,泽泻1钱,炮姜5分,肉桂5分,砂仁7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三阴自利。

用法用量水煎,早空心、午前服。

摘录《活人方》卷三

《圣惠》卷四十七:理中汤

药方名称理中汤

处方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茯苓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霍乱吐泻,心烦筑悸。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猜你喜欢

  • 理中圆

    药方名称理中圆处方白术、干姜(炮)、人参、甘草,各二十两。炮制上为末,炼蜜为圆,每一两作一十圆。功能主治理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噫醋吞酸,口苦

  • 巴戟汤

    《圣济总录》卷八:巴戟汤药方名称巴戟汤处方巴戟天(去心)半两,覆盆子(炒)半两,羚羊角(镑)半两,地骨皮半两,牛膝(酒浸,切,焙)半两,酸枣仁(炒)半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肾脏风冷,腰脚不随。用法

  • 立圣丸

    药方名称立圣丸处方枳壳(去瓤,麸炒)2两半,五倍子(去灰土)2两,黄耆(蜜炙黄,锉)2两,槐花2两,槐英2两,猪垂蹄甲21枚(以上并各炒焦,拣令净),木贼2两半,何首乌(米泔浸软,以竹刀切作片子,焙干

  • 八君子汤

    《陈囊庵妇科补解》卷一:八君子汤药方名称八君子汤处方人参白茯苓白术各3克 炙草1.5克半夏3克 广皮2.4克苍术2.4克当归7.5克功能主治脾胃湿痰内盛,时时带下,经行而带症益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

  • 羌活愈风汤

    药方名称羌活愈风汤处方羌活(七分半)甘草(炙.七分半)防风(去芦.七分半) 黄蓍(去芦.七分半)人参(去芦.七分半)蔓荆子(七分半)川芎(七分半)细辛(去苗.七分半)枳壳(麸炒.七分半)地骨皮(去骨.

  • 回光散

    药方名称回光散处方荆芥、黄连、赤芍、谷精草、菊花、木贼、桔梗、牛蒡子、前胡、独活、甘草各等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痘疹伤眼。用法用量加生姜、灯草,水煎服。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四

  • 炉甘石干眼药

    药方名称炉甘石干眼药处方炉甘石(烧3次,红取为末)1两,青盐3钱,黄丹2钱,硇砂1钱,铜绿1钱半,胆矾1钱,轻粉半钱,蕤仁(去皮,取仁研)1钱半,白矾3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诸病眼,翳膜昏痛。用法用

  • 茴香煎丸

    药方名称茴香煎丸处方川椒半两(去子及合口者),老生姜2两(细研),厚朴(去粗皮)1两,茴香1两,青盐(海盐亦得,以上5味入瓷罐,汤浸得所,慢火煮干)1两,大川乌1两,附子(2味去皮脐尖,锉骰子大,炒黄

  • 白虎加葛根方

    药方名称白虎加葛根方处方麻黄(去根节)1两,知母1两半,葛根(锉)1两半,石膏3两半,甘草(炙微赤,锉)1两。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伤寒头痛,骨节烦疼,或已吐下,余热不尽,口干烦渴者。用法用量每服5钱

  • 秦艽饮子

    药方名称秦艽饮子处方秦艽(去芦)当归(去芦,酒浸)芍药白术官桂(去皮,不见火)陈皮茯苓(去皮)熟地黄(蒸酒)半夏(汤炮七次)小草川芎各30克甘草(炙)15克功能主治治五疸。口淡,耳鸣,脚弱,微寒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