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清脾汤

清脾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清脾汤

药方名称清脾汤

处方厚朴120克(姜制炒)乌梅(打,去仁)半夏(汤去滑)青皮良姜各60克草果(去皮)30克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温脾化痰。治疟疾,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已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亦治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气吞酸。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未发前,并三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时果。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清脾汤

药方名称清脾汤

处方茯苓橘皮草果(去皮)白术各60克人参桂心白芷甘草(炙)川芎各30克半夏90克(洗七次)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脾经湿热,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舌本强,体重,面黄,头痛,右胁胀痛,口唇干裂,寒热如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紫苏3叶,煎至210毫升,去滓服。

欲通利,加大黄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重订严氏济生方》:清脾汤

药方名称清脾汤

别名清脾饮子(《保婴撮要》卷七)、清脾饮(《济阴纲目》卷九)。

处方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药叹咀。

功能主治祛痰除湿,和胃截疟。治瘅疟,脉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千,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2~20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猜你喜欢

  • 截疟温脾饮

    药方名称截疟温脾饮处方白术5钱,生姜5钱。功能主治脾虚痰涎上涌,疟发作则吐。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摘录《赤水玄珠》卷八

  • 防风黄耆汤

    《古今名医方论》卷二引柯韵伯方:防风黄耆汤药方名称防风黄耆汤处方防风、黄耆等分。功能主治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弱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用防风以驱逐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耆以鼓舞正气,黄耆得

  • 巽顺丸

    药方名称巽顺丸处方乌骨白丝毛鸡1只(男用雌,女用雄,取嫩长者,溺倒,泡,去毛,竹刀刮胁,出肫、肝,去秽,留内金,并去肠垢,仍入腹内)乌贼骨(童便浸,晒干为末,微炒黄,取净)120克 藘茹(去梢,酒洗,

  • 玄麦甘桔颗粒

    药方名称玄麦甘桔颗粒处方玄参400g麦冬400g甘草400g桔梗400g性状为浅棕色的颗粒;味甜。炮制以上四味,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1.3

  • 补真玉露丸

    药方名称补真玉露丸处方白茯苓(去皮)、白龙骨(水飞)、韭子(酒浸)、菟丝(酒浸)各等分(火日修合)。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阳虚阴盛,精脱淫乐胫酸。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

  • 调经养血丸

    药方名称调经养血丸处方香附12两(酒、醋、盐汤、童便各浸3日,取出炒),当归(酒洗)2两,白芍(酒炒)2两,川芎1两,生地黄(酒洗)2两,茯苓(去皮)1两,白芷1两,牡丹皮(酒洗)1两,干姜(炒)1两

  • 解郁和中汤

    《万病回春》卷三:解郁和中汤药方名称解郁和中汤处方陈皮(去白)3,6克 赤茯苓3克半夏2.4克青皮(去瓤,醋炒)1,5克香附末(童便炒)3克枳壳(麸炒)3克栀子3克黄连(姜汁炒)2.1克神曲(炒)2.

  • 安胃片

    药方名称安胃片处方延胡索(醋制)63g白矾(煅)250g海螵蛸(去壳)187g性状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的片;气微,味涩、微苦。炮制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蜂蜜125g与适量的水,制成颗粒,干燥,

  • 芎归养荣汤

    药方名称芎归养荣汤处方当归白芍药 熟地黄黄柏知母人参枸杞子麦门冬甘草功能主治治吐血、衄血过多,昏厥不知人事。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赤水玄珠》卷十六

  • 和安散

    药方名称和安散处方木香、当归、川芎、北前胡、柴胡、青皮、北梗、甘草(炙)、半赤色茯苓各等分。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小儿冷热不调,上盛下泄。用法用量每服1钱,加生姜、大枣,水煎,不饥饱服。摘录《直指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