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淡竹叶汤

淡竹叶汤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淡竹叶汤

药方名称淡竹叶汤

处方竹叶麦门冬(去心,焙)小麦茯苓(去黑皮)各30克甘草(炙,锉)人参各15克

制法上六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主气阴两虚,心烦喘闷。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中午、临卧空腹时各一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医学心悟》卷五:淡竹叶汤

药方名称淡竹叶汤

处方竹叶7片黄芩知母麦冬各3克茯苓6克

功能主治主孕妇火盛,内热而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心悟》卷五

《鬼遗》卷三:淡竹叶汤

药方名称淡竹叶汤

处方竹叶4升,麦门冬3两(去心),黄耆3两,芍药3两,干地黄3两,生姜3两,前胡2两,黄芩2两,升麻2两,远志2两(去心),栝楼2两,大枣14枚,当归1两。

功能主治发背乳痛,已服生地黄汤取利后。

用法用量先以水1斗8升,煮竹叶麦冬1斗,去滓,纳诸药,再煮取3升,分3次温服。

摘录《鬼遗》卷三

《外台》卷三十八:淡竹叶汤

药方名称淡竹叶汤

处方竹叶(切)1升,茯苓1两,白术1两,甘草1两(炙),枳实1两(炙),栀子1两,人参1两,大黄2两,黄芩3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热肿初起,始欲作痈者。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分服。以愈止。

摘录《外台》卷三十八

《得效》卷八:淡竹叶汤

药方名称淡竹叶汤

处方竹叶甘草、灯心、枣子、乌豆、车前子。

功能主治诸淋。砂、血淋。

用法用量上不拘多少,以水浓煎汤,代熟水服。

摘录《得效》卷八

《医学心语》卷五:淡竹叶汤

药方名称淡竹叶汤

处方竹叶7片,黄芩1钱,知母1钱,麦冬1钱,茯苓2钱。

功能主治子烦。孕妇火盛内热而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心语》卷五

《鬼遗》卷三:淡竹叶汤

药方名称淡竹叶汤

处方竹叶(切)4升(去尖),栝楼4两,通草2两,前胡2两,升麻2两,茯苓2两,黄芩2两,知母2两,甘草2两(炙),石膏末2两,生地黄10两,芍药1两,大黄3两,黄耆3两,当归1两半,人参1两。

功能主治发痈疽,兼结实大小便不通,寒热,已服五痢汤吐出,不得下,大渴烦闷者。

用法用量先以水1斗6升煮竹叶,去叶,取9升,纳诸药后,煮取3升2合,分4服,日3夜1。快利便止,不必尽汤,汤尽不利,便合取利。

摘录《鬼遗》卷三

猜你喜欢

  • 磁石酒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磁石酒药方名称磁石酒处方磁石(捣碎,绵裹)半两,木通半斤,菖蒲(米泔浸1-2日,切,焙)半斤。功能主治耳聋耳鸣,常如风水声。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绢囊盛,用酒1斗浸,寒7日,暑

  • 大滚脓丹

    药方名称大滚脓丹处方水银5钱,火消5钱,白矾5钱,青矾2钱5分,胆矾2钱5分,淮盐2钱5分,铜绿5分。功能主治痈疽。用法用量如红升丹法,升9支香后,取出作捻用之。摘录《外科十三方考》

  • 得圣丸

    药方名称得圣丸别名得胜丸处方川乌(炮,去皮)1两,五灵脂2两,没药2钱。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豆大。功能主治妇人产后血气虚冷,腰腹大痛,便痢脓血。用法用量得胜丸(《普济方》卷三四五)。摘录《医方类

  • 救枯丹

    药方名称救枯丹处方玄参3两,甘菊花1两,熟地1两,麦冬2两,芡实5钱。功能主治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用玄参以散其脾胃浮游之火,甘菊以消其胃中之邪,麦冬以滋其肺中之

  • 益瞳丸

    药方名称益瞳丸处方萸肉(去净核)60克 野台参18克柏子仁(炒)30克玄参30克菟丝子30克(炒)羊肝1具(切片,焙干)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激肾补肝,益气明目。治目瞳散大昏耗

  • 醴泉饮

    盐山·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醴泉饮药方名称醴泉饮处方生山药(一两) 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 生赭石(轧细.四钱)牛蒡子(炒.捣.三钱)天冬(四钱)甘草(二钱)功能主治治

  • 黄耆葛花丸

    药方名称黄耆葛花丸处方黄耆1两,葛花1两,黄赤小豆花1两,大黄3分,赤芍药3分,黄芩3分,当归3分,猬皮1个,槟榔半两,白蒺藜半两,皂角子仁(炒)半两,生地黄(烙)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

  • 甘松香丸

    药方名称甘松香丸处方半夏曲2两,天南星2两,甘松1两,陈橘皮1两半。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痰眩。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摘录《鸡峰》卷十八

  • 独将丸

    药方名称独将丸处方黄蜡不拘多少。制法溶化为丸。功能主治肿毒不破头。用法用量好酒吞服。摘录《同寿录》卷四

  • 经验加味十全汤

    药方名称经验加味十全汤处方十全大补汤加益智仁。功能主治白浊久而不愈者。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3服即愈。摘录《医统》卷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