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桂苓五味甘草汤

桂苓五味甘草汤

药方名称桂苓五味甘草汤

别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

处方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用法用量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千金》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汤(《三因》卷十三)、苓桂味甘汤(《普济方》卷一四○)、苓桂五味甘草汤(《类聚方》)、桂苓甘草五味汤(《血证论》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注意海藻菘菜、生葱。

各家论述金匮要略心典》服青龙已,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临床应用①冲气上逆(《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陈某,女,4O岁,1979年10月26日来诊,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下悸已8个月,每日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从少腹有气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腿软,步履困难,近1月来症状加重,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切如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冲气上逆,治拟平冲降气,桂苓五甘汤主之。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剂,诸证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②气厥(癔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范某,女,60岁,每因生气出现脐下悸,惊恐气短,四肢发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禁,甚时每日发作5-6次,历时半年余,西医诊断为癔病,苔薄白,脉滑数有力,辨证为气机逆乱,蒙蔽清窍,发为气厥。方用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剂后,除略有心悸外,余证悉平,继服24剂病告痊愈,随访无恙。

摘录《金匮》卷中

猜你喜欢

  • 马蹄膏

    药方名称马蹄膏处方白马蹄(煅存性)功能主治治一切癣。用法用量上药为末。预取马齿苋杵烂,加水煎成膏,调前末搽之。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 大效双丸

    药方名称大效双丸处方甘遂半两(煨令微黄),巴豆霜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牡蛎1分(烧为粉),蕤仁1分(汤浸,去皮,研入),真珠末1分。制法上为末,入研了药,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功能主治小儿百病,

  • 蝮蛇头丸

    药方名称蝮蛇头丸处方蝮蛇头(炙焦)1枚,猬皮(炙焦)1枚,魁蛤(炙)1枚,蛴螬(生用)1枚,水蛭(生用)7枚,虻虫(去翅足,生用)7枚,葛上亭长(去翅足,生用)7枚,蜈蚣(炙)2枚,大蜘蛛(炒)3枚,

  • 葶苈大丸

    药方名称葶苈大丸别名葶苈丸、小葶苈丸处方甜葶苈(隔纸炒)、荠菜根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用法用量葶苈丸(《医学纲目》卷二十四)、小葶苈丸(《赤水玄

  • 膏药

    《医部全录》卷二一四引叶心仰方:膏药药方名称膏药处方柏子油1斤(用文武火熬至黑色,再入铅粉8两,熬至滴水成珠,取起,入后药末),轻粉3钱,象皮3钱,乳香4钱,没药4钱(2味去油)。制法上为末,入煎油内

  • 连翘归尾煎

    药方名称连翘归尾煎处方连翘21~24克 归尾9克甘草3克金银花红藤各1.2~15克功能主治泻火解毒。治阳分痈毒,或在脏腑、肺膈、胸乳之间者。用法用量用好酒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服。服后暖卧片时。邪

  • 少阴甘桔汤

    药方名称少阴甘桔汤处方桔梗6克甘草3克陈皮川芎黄芩柴胡玄参各1.8克羌活升麻各1.2克功能主治治少阴咽痛,头眩,脉沉细而身犹热者。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葱白1根,煎320毫升,不拘时服。摘录《外科

  • 加减温脾祛疟汤

    药方名称加减温脾祛疟汤处方甜白术1两,云苓5钱,肉桂1钱(去皮),甘草8分,白蔻仁2钱(研),制半夏2钱,青皮1钱5分,炒帜壳1钱5分。功能主治邪盛脾经,痰食难化,而得风邪,致成脾疟。初病令人不乐,好

  • 回生丹

    《万病回春》卷六:回生丹药方名称回生丹处方大黄500克(为末)苏木60克(锉,用河水1升,煎取汁600毫升)红花90克(炒黄色,入好酒1升,同煮三五滚,取汁)黑豆200克(煮熟,取汁600毫升)当归川

  • 矾石消垒散

    药方名称矾石消垒散处方泽泻3钱,半夏3钱,茯神5钱,白术5钱,苡仁1两,附子2分,人参1钱,甘草5分,白矾1钱,黄连3分。功能主治气之不行,痰生块结,遍身累累不一。用法用量水煎服。10剂自消。摘录《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