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双黄连栓(小儿消炎栓)

双黄连栓(小儿消炎栓)

药方名称双黄连栓(小儿消炎栓)

处方金银花2500g黄芩2500g连翘5000g

性状为棕色或深棕色的栓剂。

炮制以上三味,黄芩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浓缩液在80℃时加2mol/L盐酸溶液,调pH值至1.0~2.0,保温1小时后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8倍量水,用40%氢氧化钠液调pH值至7.0~7.5,加等量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用2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2.0,60℃保温3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沉淀用水洗至pH至5.0,继用70%乙醇洗至pH值7.0。沉淀物加水适量,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7.5,搅拌使溶解。金银花连翘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滤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5(70~80℃)的清膏,冷至40℃时搅拌下缓慢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5%,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液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85%,充分搅拌,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上述黄芩提取物水溶液,搅匀,并调节pH值至7.0~7.5,减压浓缩成稠膏,低温干燥,粉碎;另取半合成脂肪酸酯780g,加热溶化,温度保持在40℃±2℃,加入上述干膏粉,混匀,浇模,制成1000粒,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轻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用法用量直肠给药,小儿一次1粒,一日2~3次。

规格每粒重1.5g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猜你喜欢

  • 清热解毒消肿汤

    药方名称清热解毒消肿汤处方连翘15克,公英15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9克,黄芩9克,瓜蒌3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功能主治清肺经热,解毒消肿。主肺热不宣,火毒凝结。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 和中顺气丸

    药方名称和中顺气丸处方山楂6两,陈皮3两,茯苓3两,半夏2两,神曲2两,卜子1两5钱,连翘1两5钱,麦芽粉1两5钱。制法荷叶汤为丸。功能主治脾胃素亏,饮食不节,肥浓太过,坚硬难消,以致胸膈胀痛。嗳腐吞

  • 大养脾丸

    《百一》卷二引张防御方:大养脾丸药方名称大养脾丸处方丁香皮1两,良姜1两,藿香叶1两半,甘草1两半。制法上药并生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健脾。主用法用量随意服之。摘录《百一》卷二引张防御方

  • 大蒜糊剂

    药方名称大蒜糊剂处方独头蒜10g,豆豉2g,精食盐0.5g,5%醋酸(食用醋)2ml。制法上药混合,捣烂如泥。功能主治神经性皮炎。用法用量外敷,每次敷20~30分钟,隔3日1次。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金僧散

    药方名称金僧散别名金参散处方密陀僧1两,冰片1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结毒,多骨疽,烂久不敛,或多骨不出,毒不清。用法用量桐油调涂疮口;干掺亦可。摘录《青囊秘传》

  • 敛汗益脾汤

    药方名称敛汗益脾汤处方黄耆、人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陈皮、半夏、葛根、甘草(炙)各等分。功能主治气虚脾弱,盗汗。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简明医彀》卷四

  • 明目延龄丸

    药方名称明目延龄丸处方霜桑叶6克菊花6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清热散风,平肝明目。治风火眼痛目赤,头痛。用法用量每服6克,白开水送服。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黄蓍酒

    药方名称黄蓍酒处方黄蓍、防风、桂心、天麻、萆薢、石斛、虎骨(酥炙)、白芍药、当归、云母粉、白术、茵芋叶、木香、仙灵脾、甘草、川续断,各一两。炮制上挫,生绢袋盛,好酒一升浸之。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

  • 荆花化斑汤

    药方名称荆花化斑汤处方紫荆花1两,茅草根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痧痘发斑。用法用量每服1钱,甘草汤送下。摘录《痘疹仁端录》卷十三

  • 凉荣汤

    《观聚方》卷五引《诸证辨疑》:凉荣汤药方名称凉荣汤处方生地 川归尾 扁柏叶蒲黄白芍药甘草麦门冬知母黄柏各等分功能主治清营化瘀。治营分有热,吐血、衄血。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观聚方》卷五引《诸证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