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蛇迷草

蛇迷草

药材名称蛇迷草

拼音Shé Mí Cǎo

英文名Degenerate Stapfiophyton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败蕊无距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pfiophyton degeneratum C. Chen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碎晒干。

原形态草本,直立,高7-20cm。具匍匐茎,逐节生根;直立茎四棱形,肉质,通常带红毛;叶片膜质或近纸质,卵形或广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平截或心形,长5-8cm,宽3-5cm,7-9基出脉,边缘具细浅锯齿,齿尖具刺状尖头,叶面被糙伏毛及密柔毛,有时糙伏毛基部具白色小圆斑点,基出脉微凹,侧脉不明显,背面被极细的微柔毛及极疏的糙伏毛,基出脉及侧脉微隆起。聚伞花序具1(-2)次分枝,长3-4cm,总梗长2-2.5cm,花梗长约1mm,果时增长达2-3mm,均被微柔毛及有时杂有疏腺毛,四棱形;花萼管状漏斗形,具四棱,近先端缢缩,长约5.5mm,被密微柔毛及疏腺毛,裂片广三角形,先端急尖,具刺尖头,长约0.5mm;花瓣淡红色、红色或紫红色、倒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先端急尖或长刀尖,略偏斜,长8或6mm,宽3.5或2mm,被疏腺毛;雄蕊4枚能育,4枚退化成丝状,能育者长约13mm,花药披针状长圆形,长约6mm,退化者无花药,长6-10mm;子房卵形,先端平截,具膜质冠,4裂,裂片顶端具啮蚀状细齿。蒴果广卵形,具钝4棱,4棱;宿存萼与果贴生,较果略长,被疏腺毛,以上部为多,长及直径约4mm。花期4-5月,果期约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300m的山谷疏林下、水旁岩石缝间或积土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解毒。主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鲜品绞汁。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株:用于蛇咬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黄皮根

    《中药大辞典》:黄皮根药材名称黄皮根拼音Huánɡ Pí Gēn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的根。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用。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辛微苦,温。

  • 雷五加叶

    药材名称雷五加叶拼音Léi Wǔ Jiā Yè英文名Acanthopanax simonii Schneid.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刚毛五加的嫩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panax s

  • 白山蓼

    药材名称白山蓼拼音Bái Shān Li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白山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laxmanni Lepech.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晾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

  • 三朵云

    药材名称三朵云别名铁筷子、通大海来源大戟科三朵云Euphorbia erythraea Hemsl.,以根入药。生境分部湖北。功能主治活血,通便。主治便秘,跌打损伤。外用治疮毒。用法用量捣烂敷患处。摘

  • 牦牛角

    《全国中草药汇编》:牦牛角药材名称牦牛角拼音Máo Niú Jiǎo别名毛犀、牦牛、旄牛来源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 (L.)[Bos grunnien

  • 突厥雀

    《中药大辞典》:突厥雀药材名称突厥雀拼音Tū Jué Què别名鹅鸠、寇雉(《尔雅》),沙鸡(《尔雅义疏》)。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沙鸡科动物毛腿沙鸡的肉。原形态雄鸟体长约40厘米

  • 玉米

    药材名称玉米拼音Yù Mǐ别名玉高梁(《纲目》),番麦、御麦(《留青日札》),西番麦(《学圃杂疏》),玉麦、玉蜀秫(《农政全书》),玉蜀黍(《纲目》),戎菽(《广群芳谱》),红须麦(《蒙化府

  • 莙荙菜

    《中药大辞典》:莙荙菜药材名称莙荙菜拼音Jūn Dá Cài别名菾菜(《别录》),甜菜(《日华子本草》),牛皮菜(《滇南本草》),石菜(《本草求原》),杓菜、猪牳菜(《广州植物志》

  • 宽叶杜香

    药材名称宽叶杜香拼音Kuān Yè Dù Xiānɡ别名杜香、喇叭茶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宽叶杜香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ndum palustre L.Var.dilatatum Wahl

  • 旋蒴苣苔

    药材名称旋蒴苣苔拼音Xuán Shuò Jù Tái别名牛耳散血草、散血草[陕西]来源苦苣苔科旋蒴苣苔Boea clarkeana Hemsl.,以全草入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