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牛戳口

牛戳口

药材名称牛戳口

拼音Niú Chuō Kǒu

别名老牛锉、千针草、大蓟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野蓟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maackii Maxim. [C. japonicum DC. SUBSP. MAACKII (Maxim.) Nakai; C. japonicum DC. Var. amurense Kita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野蓟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不定根可发育成萝卜状的块根。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上部(特别是接头状花序下部)灰白色,有稠密的绒毛。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全角为长椭圆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向下渐狭成翼柄长20-25cm,宽7-9cm,羽关半裂、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4-8对,半长椭圆形,中部侧裂片较大,宽1-2cm,全部侧裂片边缘具大形或小形三角形刺齿及缘毛状针刺,有时边缘刺齿裂度较深而使叶呈现近乎二回羽裂状态;向上的叶渐小,与下部及基生叶同形,街道样分裂或不裂,边缘有刺齿,基部扩大耳状抱茎;全部或至少上部叶两面异彩色,上面绿色,沿脉被稀疏的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下面灰色或浅灰色,被稀疏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钟状,直径约2cm;总苞片约5层,外层及中层长三角状披针形至披针表,长6-13mm,宽2-2.5mm,先端急尖成短针刺,国缘有缘毛;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2.3cm,全部苞片背面有黑色粘遥;花紫红以,花冠长约2.4cm,檐部与细管部待长,5裂不达檐部中部。瘦果淡黄色,偏斜倒披针形,长约4mm,宽约1.8mm,压扁,先端截形;冠毛多层,白色,刚毛长羽毛状,长达2cm,内层先端纺锤状扩大。花、最期6-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1100m的山坡草地、林缘及草甸。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性味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主咯血;衄血;尿血;跌打损伤;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紫杜鹃

    《中药大辞典》:紫杜鹃药材名称紫杜鹃拼音Zǐ Dù Juān别名土牡丹花、岭南杜鹃(《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东省攻克老年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广东紫花杜鹃的花、叶和嫩枝或

  • 薯莨

    《全国中草药汇编》:薯莨药材名称薯莨拼音Shǔ Lànɡ别名山猪薯、山羊头、朱砂莲[湖南]、茹榔、金花果、红孩儿来源薯蓣科薯蓣属植物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以块

  • 紫金标

    《中药大辞典》:紫金标药材名称紫金标拼音Zǐ Jīn Biāo别名红花紫金标、九节莲、对节兰、蓝花岩陀(《云南中草药》),风湿草(《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白花丹科植物小角柱花的根。

  • 苦瓜叶

    《中药大辞典》:苦瓜叶药材名称苦瓜叶拼音Kǔ Guā Yè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叶片,夏、秋采收。化学成分新鲜叶含苦瓜素。药理作用苦瓜素可能即系喷瓜素,后者有二种异构体,β-

  • 独蕨箕

    《中药大辞典》:独蕨箕药材名称独蕨箕拼音Dú Jué Jī别名蕨箕参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阴地蕨科植物绒毛阴地蕨的根。冬季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26厘米。须根多数,肉

  • 纤花千金藤

    药材名称纤花千金藤拼音Xiān Huā Qiān Jīn Ténɡ别名金钱暗消、藤子暗消、铜钱暗消、一文钱、小黑藤来源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纤花千金藤Stephania graciliflora

  • 苦菜根

    药材名称苦菜根拼音Kǔ Cài Gēn出处《纲目》来源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根。功能主治《纲目》:"治血淋,利小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1.5两(鲜用)。摘录《中药大辞

  • 香橼根

    药材名称香橼根拼音Xiānɡ Yuán Gēn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橼的根,9~10月采挖,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香橼"条。化学成分含柠檬酸、苹果酸

  • 红萆薢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萆薢药材名称红萆薢拼音Hónɡ Bì Xiè别名小萆薢、小红萆薢、打不死、花花藤、花萆薢、滇江萆薢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无刺菝葜Smilax mair

  • 光叶海桐叶

    药材名称光叶海桐叶拼音Guānɡ Yè Hǎi Tónɡ Yè英文名Leaf of Glabrousleaf Pittosporum别名一朵云叶出处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药材基源:为海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