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毛花点草

毛花点草

药材名称毛花点草

拼音Máo Huā Diǎn Cǎo

别名透骨消(《广西药植名录》),波丝草(《贵州草药》),雪药(《四川常用中草药》)。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为薄麻科植物毛花点草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丛生草本,高15~30厘米。茎柔弱,上部多分枝,有倒生的柔毛。叶互生,有长柄;叶片三角状广卵形或扇形,长6~18毫米,宽8~20毫米,先端钝圆,基部阔楔形或截形,边缘有粗钝齿,两面均有散生的白色长毛,上面有白色点状突起。花白色,单性,雄花序生于枝梢叶腋;雌花序生于上部叶腋,均有短梗。瘦果扁椭圆形,有点状突起。花期4月。果期7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阴湿草丛中。分布贵州、广西、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凉,味苦辛。"

功能主治①《广西药植名录》:"通经活血。治肺病咳嗽。"

②《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治疮毒,痱疹。"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治汤伤,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或浸菜油外敷。

临床应用治疗烧伤:用当年采集的全草洗净、阴干,按全草1斤、菜油10斤的比例在室温下浸泡1周以上备用。主要采用暴露疗法,将药油均匀涂于伤口,保持伤面湿润。若用包扎疗法,可将纱布浸透药油覆盖创面;或先在伤面涂上药油再覆盖纱布。1~2天换药1次。共治100例,治愈及好转(伤面大部愈合出院后门诊继续换药)87例,平均住院为18.5天;未愈6例,死于休克7例。其中轻度(烧伤面积在20%以下,Ⅰ~Ⅱ度)53例,治愈、好转47例,未愈5例,死亡1例(1岁婴儿深Ⅱ度达15%);中度(烧伤面积为20~40%,Ⅱ度)32例,均治愈或好转;重度(烧伤面积在40~95%,Ⅱ、Ⅲ度)15例,治愈、好转8例,未愈1例,死于休克6例。初步认为药油具有润皮、止痛、抗炎、促进上皮生长功能。抑菌试验发现抑菌作用不强,但临床观察确有抗感染的作用。应用中尚存在引流不畅的缺点,有待解决。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青骨藤

    药材名称青骨藤拼音Qīnɡ Gǔ Ténɡ别名瓦草、瓦草参、九大牛、滇白前、大牛夕[云南]来源石竹科女娄菜属植物四川粘毛女娄菜Melandrium Viscidum (Bur. et Fr.

  • 雕头

    药材名称雕头拼音Diāo Tóu别名老雕头来源隼形目秃鹫Aegypius spp.;鹰Accipiter spp.;金雕Aquila chrysaetos (L.);海雕Haliaeetus

  • 毛轴碎米蕨

    药材名称毛轴碎米蕨拼音Máo Zhóu Suì Mǐ Jué别名舟山碎米蕨、细凤尾草、凤凰路鸡、铁线路鸡、小样线鸡尾来源蕨类中国蕨科毛轴碎米蕨Cheilanth

  • 野茉莉

    药材名称野茉莉别名木香柴、野白果树、山白果来源安息香科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 Sieb. et Zucc.,以花、虫瘿内白粉、叶、果入药。生境分部自秦岭和黄河以南、东起山东、西至云南、

  • 喜树叶

    《中药大辞典》:喜树叶药材名称喜树叶拼音Xǐ Shù Yè出处江西《中草药学》来源为珙桐科植物喜树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喜树"条。药理作用详"喜树

  • 过墙风

    药材名称过墙风拼音Guò Qiánɡ Fēnɡ别名臭茉莉、臭牡丹、大枫叶、臭黄根、鬼点火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尖齿臭茉莉带根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ndendrum lindleyi

  • 冰糖

    《中药大辞典》:冰糖药材名称冰糖拼音Bīnɡ Tánɡ出处《纲目》来源为白沙糖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性味味甘,性平,无毒。归经入脾、肺二经。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嗽,化痰涎.(性味

  • 牛巴嘴

    药材名称牛巴嘴拼音Niú Bā Zuǐ别名山蚂蝗[云南]、野豆子、大山蚂蝗[四川]来源豆科山蚂蝗属植物波叶山蚂蝗Desmodium sinuatum Blume ex Baker,以根及全株

  • 葶苈子

    《中国药典》:葶苈子药材名称葶苈子拼音Tínɡ Lì Zǐ英文名SEMEN LEPIDII/SEMEN DESCURAINIAE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

  • 云防风

    药材名称云防风拼音Yún Fánɡ Fēnɡ别名竹叶防风、鸡脚暗哨、鸡足防风、西防风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竹叶西风芹、松叶西风芹和多毛西风芹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sli mairei 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