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桑蠹虫

桑蠹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桑蠹虫

药材名称桑蠹虫

拼音Sānɡ Dù Chónɡ

别名桑蝎、蝤蛴、铁炮虫、天牛幼虫、褐天牛、桑天牛、桑牛、哈牛

来源昆虫纲鞘翅目天牛桑蠹虫Apriona (Cerambyx) rugicollis Chevr.,以蛀孔内幼虫入药。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的幼虫亦同供药用。

生境分部南北栽桑地区。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强壮活血去瘀药,并有镇痉、镇痛之功。主治闭经,崩漏,赤白带下,乳汁不下,小儿痘疮不出,惊风搐搦,跌伤瘀血,腰脊痛,心腹气血坚满疼痛。

用法用量1~1.5钱,作丸剂或散剂。

备注成年天牛,亦入药。夏季捕捉,入沸水烫死,晒干备用。功能镇痛,活血祛痰。主治闭经及崩漏带下,乳汁不下,跌打瘀血等。用量1~2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桑蠹虫

药材名称桑蠹虫

拼音Sānɡ Dù Chónɡ

别名蝤蛴(《诗经》),蝎、桑蠹、蛣崛(《尔雅》),桑蝎(《千金方》),桑虫(《本草图经》),蛀虫(《纲目》),桑蚕(《景岳全书》),铁炮虫(《动物学大辞典》),老母虫(《四川中药志》)。

出处《别录》

来源天牛科昆虫天牛、桑天牛或其他近缘昆虫的幼虫。冬季于桑、柳、柑橘等树干中捕取,捕得后,用酒醉死,晒干或炕干。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天牛"条。

生境分部产于四川;其他地区亦有。

性状干燥的虫体,呈长筒形而略扁,乳白色或淡黄色。嘴部颜色较深,黄褐至黑褐色。胸部3节,前胸较膨大,无足,腹部10节。虫体外表常较粗糙,折断面呈黄白色。以粗壮、干燥、完整者、为佳。

炮制拣净杂质,和糯米八锅同炒,至米焦黑为度。取出,筛去米,放凉,贮存干燥处。

性味甘,平,有毒。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纲目》:"甘,温,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苦,气平。"

归经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经。治劳伤瘀血,血滞经闭,腰脊疼痛,崩漏,带下。

①《别录》:"主心暴痛,金疮内生不足。"

②《本草拾遗》:"桑蠹,去气,补不足,治小儿乳霍。"

③《日华子本草》:"治胸下坚满,障翳瘀膜,风疹。"

④《纲目》:"治小儿惊风,口疮,风疳;妇人崩中,漏下赤白,堕胎下血,产后下痢:""柳蠹虫,功同桑蠹。"

⑤《握灵本草》:"治痘疮倒靥用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注意孕妇忌服。

复方①治崩中漏下赤白:桑蝎烧灰,温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②治堕胎下血不止:桑木中蝎虫,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普济方》)

③治痘疮不发及痈疽不溃:桑蠹虫一、二条,捣,黄酒冲服。(《本草推陈》)

各家论述①《景岳全书·疽疹诠》:"桑虫用以发痘,尝遍考《本草》、痘疹诸书,皆所不载,及审其性质,不过为阴寒湿毒之虫耳。惟其有毒,所以亦能发痘;惟其寒湿,所以最能败脾。且发痘者,不从血气而从毒药,痘虽起而中则败矣,此与揠苗者何异。矧以湿毒侵脾,稚弱何堪,故每见多服桑虫者,毒发则唇肤俱裂,脾败则泄泻不止。前之既覆,后可见矣。"

②《本经逢原》:"桑蠹虫,治痘疮毒盛白陷不能起发者,用以绞汁和白酒酿服之即起。但皮薄脚散及泄泻畏食者服之,每致驳裂而成不救.不可不慎。"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桑蠹虫

药材名称桑蠹虫

拼音Sānɡ Dù Chónɡ

英文名Larva of Long-horned beetle

别名蝤蛴、蝎、桑蠹、桑蝎、桑虫、蛀虫、桑蚕、铁炮虫、老母虫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纲目》:似蚕而在木中食木者为蝎。似蚕而在树上食叶者为ZHU;似ZHU而小,行则首尾相就屈而后伸者为尺蠖;似尺蠖而青小者,为螟蛉。三虫皆不能穴本,至夏惧羽化为蛾,惟穴木之蠹,宜入药用。各木性味,良毒不同,而蠹亦随所居所食而异,未可一概用也。古方用蠹,多取桑、柳、构木者,亦各有义焉。

2.《本经逢原》:桑蠹虫,色白带黄,而腹中无秽,挼之无水者为真。若头硬而腹中不净者,即杂树

来源药材基源:为沟胫天牛科动物星天牛天牛科动物桑天牛或其近缘昆虫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or2.Apriona germari(Hope)

采收和储藏:冬季于桑、柳、柑 橘等树干中捕取,用酒醉死,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1.星天牛,全体黑色,有金属光泽。具有小白斑点。触角第3-11节的每节基部有淡蓝色毛环。前胸背板中瘤明显,两侧另有瘤状突起,侧刺突粗壮。鞘翅基部颗粒大小不等,鞘翅每侧约有20个小形白色毛斑,排成不整齐的5横行。

2.桑天牛,体黑色,全身密被绒毛。雄虫触角超出体长2-3节,雌虫由仅较身体略长。额狭,复眼下叶大而横阔。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两侧中央具细尖刺突,前后横沟之产有不规则的横脊线。鞘翅中缝、侧缘及端缘通常有一条灰色窄边,其部有黑色瘤状颗粒,翅端的内外端角均呈刺状突起。足细长,被灰白色短毛腿节大,内侧有纵沟。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活动于苹果、梨、樱桃、花红、柳、白杨、桑及榆树附近。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呈长筒状而略扁,乳白色或淡黄色。嘴部颜色较深,黄褐色至黑褐色。胸部3节,前胸较膨大,无足,腹部10节,虫体外表常较粗糙,折断面为黄白色。

炮制拣净杂质,和糯米人锅同炒,至米焦黑为度。取出,筛去米,放凉,贮存干燥处。

性味味苦;性温;有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痛;止血;解毒。主胸痹心痛;血瘀崩漏;瘀膜遮晴;痘疮毒盛不起;痈疽脓成难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注意孕服禁服。

复方①治崩中漏下赤白: 桑蝎烧灰,温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②治堕胎下血不止:桑木中蝎虫,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普济方》)③治痘疮不发及痈疽不溃: 桑蠹虫一、二条,捣,黄酒冲服。(《本草推陈》)

各家论述1.《景岳全书·痘疹诠》:桑虫用以发痘,尝遍考《本草》、痘疹诸书,皆所不载,及审其性质,不过为阴寒湿毒之虫耳。惟其有毒,所以亦能发痘;惟其寒湿,所以最能败脾。且发痘者,不从血气而从毒药,痘虽起而中则败矣,此与揠苗者何异。矧以湿毒侵脾,稚弱何堪,故每见多服桑虫者,毒发则唇肤惧裂,脾败则泄泻不止。前之既覆,后可见矣。

2.《本经逢原》:桑蠹虫,治痘疮毒盛白陷不能起发者,用以绞汁和白酒酿服之即起。但皮薄脚散及泄泻畏食者服之,每致驳裂而成不救,不可不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美丽胡枝子

    药材名称美丽胡枝子拼音Měi Lì Hú Zhī Zǐ别名三妹木、假蓝根、碎蓝本、沙牛木(《广西中草药》),夜关门、鸡丢枝、三必根(《广西药植名录》),红布纱、马须草、马乌柴、羊古

  • 米百合

    药材名称米百合拼音Mǐ Bǎi Hé别名土贝母、土知母、米合贝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米贝母的鳞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itillaria davidii Franc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

  • 绣线菊

    药材名称绣线菊拼音Xiù Xiàn Jú别名蚂蝗梢来源蔷薇科绣线菊属植物光叶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fortunei (Planch

  • 黄杨子

    药材名称黄杨子拼音Huánɡ Yánɡ Zǐ出处《履巉岩本草》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果实。性味《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功能主治《履巉岩本草》:"

  • 蚕退纸

    《中药大辞典》:蚕退纸药材名称蚕退纸拼音Cán Tuì Zhǐ别名蚕子故纸(《千金方》),蚕纸(《近效方》),蚕布纸(《日华子本草》),蚕蜕纸(《圣惠方》),蚕连(《本草衍义》),

  • 五倍子苗

    《中药大辞典》:五倍子苗药材名称五倍子苗拼音Wǔ Bèi Zǐ Miáo出处《履巉本草》来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的幼嫩枝苗。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盐麸子"条。性味性温

  • 老虎耳根

    药材名称老虎耳根拼音Láo Hǔ ěr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植物中华锥花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omphostemma chinense Oliv.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原形态中

  • 钩凝菜

    药材名称钩凝菜拼音Gōu Nínɡ Cài别名钩仙菜、牛毛石花菜来源药材基源:为仙菜科植物钩凝菜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pylaephora hypnacoides J.Ag.采收和储藏:夏

  • 七鳃鳗

    药材名称七鳃鳗拼音Qī Sāi Mán英文名lamprey别名七星子鱼、八目鳗、七星鱼、七星鳗出处始载于《吉林中草药》。来源药材基源:为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mpetra

  • 葛藟叶

    药材名称葛藟叶拼音Gě Lěi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葛藟Vitis flexuosa Thunb.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is flexuosa Thunb.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