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尖尾风根

尖尾风根

《中药大辞典》:尖尾风根

药材名称尖尾风根

拼音Jiān Wěi Fēnɡ Gēn

出处《本草求原》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尖尾风

性味辛苦,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②《本草求原》:"辛苦,温。"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风湿,敷跌打。"

②《本草求原》:"散风湿肿痛;酒风,手足痹痛,理跌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1~2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复方治关节风湿痛:尖尾枫鲜根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尖尾风根

药材名称尖尾风根

拼音Jiān Wěi Fēnɡ Gēn

英文名root of Longestapex Beautyberry

出处出自《本草求原》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尖尾风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licarpa longissima (Hemsl.) Mer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匀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尖尾枫,灌木或小乔木,高2-5m。小枝四棱形,紫褐色,幼时稍有多细胞的单毛,节上具毛环。单叶对生;叶柄长1-1.5cm;叶片披针形至狭椭圆形,长14-25cm,宽2-7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明显小齿或全缘,表面主脉及侧脉有多细胞的单毛,背面无毛,有细小黄色腺点,干时下陷也峰窝状小洼点;侧脉12-20对。聚伞花序腑生1.5-3cm;花萼有腺点,杯状或截头状,冠的2倍;子房无毛。果实扁球形,白色,径1-1.5mm,具细小腺点。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山谷、丛林中或荒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性味辛苦;温

归经肺;心经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活血。主风湿痹痛;跌打瘀肿;龋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风湿,敷跌打。

2.《本草求原》:散风湿肿痛,酒风,手足痹痛,理跌打。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华山矾果

    《中药大辞典》:华山矾果药材名称华山矾果拼音Huà Shān Fán Guǒ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山矾科植物华山矾的果实。功能主治《广西中药志》:"干燥后,研成粉末,治

  • 竹鼠油

    药材名称竹鼠油拼音Zhú Shǔ Yóu来源啮齿目竹鼠科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 Gray,以脂肪入药。生境分部福建、广东、四川、云南、陕西。功能主治解毒排脓,生

  • 青兰

    药材名称青兰拼音Qīnɡ Lán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青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acocephalum ruyschian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节段晒干。原形态青兰,多年生草本

  • 山马豆根

    药材名称山马豆根拼音Shān Mǎ Dòu Gēn别名山豆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豆种植物云南野豇豆的根。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云南野豇豆,又名

  • 水皂角子

    药材名称水皂角子拼音Shuǐ Zào Jiǎo Zǐ出处四川来源为豆科植物豆茶决明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皂角"条。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疾,夜盲,目翳。(四川)用法用量内

  • 柘木

    《中药大辞典》:柘木药材名称柘木拼音Zhè Mù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桑科植物柘树的木材。原形态柘树(《救荒本草》),又名:柘(《诗经》),柘桑(《淮南子》高诱注),文章树(《清异

  • 五裂槭

    药材名称五裂槭拼音Wǔ Liè Qì来源药材基源:为槭树科植物五裂槭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er oliveranum Pax[A.campbellii subsp.oliverianum(P

  • 庵 (艹闾)

    药材名称庵 (艹闾)拼音ān ( Cǎo Lǘ )英文名all-grass of keiske Wormwood别名庵(艹闾)草、庵 (艹闾)篙、淹 (艹闾)、覆(艹闾)、臭篙、庵蒿出处出自《神农本草

  • 美人蕉花

    《中药大辞典》:美人蕉花药材名称美人蕉花拼音Měi Rén Jiāo Huā出处《广州植物志》来源为美人蕉科植物美人蕉的花。功能主治为止血药,治金疮及其他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

  • 蜇砂

    药材名称蜇砂来源蜇蛾科昆虫家蜇BombyxmoriLinnaeus的粪便。性味甘、辛,温。归经归肝、脾、胃经。功能主治除湿利痹,缓急舒筋。用于风湿痹痛,吐泻转筋。用法用量一钱至三钱,须包煎。备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