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地膏药

地膏药

《中药大辞典》:地膏药

药材名称地膏药

拼音Dì Gāo Yɑo

别名岩白菜、雾水草(《广西药植名录》),兔耳风(《贵州药植目录》)。

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贴生鼠曲草全草。一般多鲜用,也可于秋季采收,晒干备用。

原形态贴生鼠曲草,又名:贴生香青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单生或数茎丛生,密被白色绵毛。基生叶较大,倒卵状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5~3厘米;茎生叶互生,无柄,倒卵状披针形,向上渐狭,长4~9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成翼状柄,抱茎。花茎高约34厘米,头状花序,盘状,排成复伞房状,总苞5~6列,白色而带浅红色晕。瘦果小,长椭圆形,冠毛1列,花期秋末冬初。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路旁草丛。分布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性味《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小儿惊风,口疮,疮毒,外伤出血。

①《广西药植名录》:"治痢疾,风湿,小儿惊风,哮喘。"

②《贵州药植目录》:"治小儿烂口疮,红白痢。"

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消炎,散肿,止血。治阳性疮毒,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膏药

药材名称地膏药

拼音Dì Gāo Yɑo

英文名Herb of Broadleaf Cudweed

别名岩白菜、雾水草、白头翁、地毛香、棱干青、野水牛蒿、兔耳风、老鸦绵、大棉花

出处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贴生鼠曲草的全草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naphlium adnatum (Wall.ex DC.) Kitam. [Anaphalis adnata Wall.ex DC.; Gnaphalium foirmosanum Hayata]

采收和储藏:一秀鲜用,也可于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贴生鼠曲草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茎直立,粗壮,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密被白色厚绵毛。基生叶花期时枯萎;茎生叶互生,叶片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状条形,长4-8cm,宽7-25mm,先端具小尖,基部狭窄,抱茎,全缘,叶脉3条,两面被密绒毛,杂有密糠秕状短毛,上部叶渐小,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和枝端排成球状紧密的复伞房状,直径5-7mm;总苞球状,长约6mm,宽5-6mm;总苞片5-6层,白色或淡黄白色,干膜质,外层苞片短,宽卵形,先端钝,密被绒毛,内层长圆形或窄长圆形,先端稍尖;花黄色,外围有多数雌花,中央有4-7个两性花;雌花花冠丝状,有3-4个小齿,两性花向状,5齿裂,瘦果长圆形,有乳头状突起;冠毛1列。花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林边、山坡草地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散结;止血。主湿热痢疾;痈疽肿毒;瘰疬;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名录》:治痢疾,风湿,小儿惊风,哮喘。

2.《贵州药植目录》:治小儿烂口疮,红白痢。

3.《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消炎,散肿,止血。治阳性疮毒,刀伤出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石凉伞

    药材名称石凉伞拼音Shí Liánɡ Sǎn别名石狮子、山脑根根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凹脉紫金牛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brunneScen Walke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

  • 膀胱七

    药材名称膀胱七拼音Pánɡ Guānɡ Qī别名小花火烧兰、野竹兰来源兰科火烧兰属植物小花火烧兰Epipactis helleborine (L.)Crantz [E. tangutica

  • 华南紫萁

    药材名称华南紫萁拼音Huá Nán Zǐ Qí英文名rhizome of Vachell's Interrupted Fern别名贯众、大凤尾蕨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来源

  • 黑沙蒿根

    《中药大辞典》:黑沙蒿根药材名称黑沙蒿根拼音Hēi Shā Hāo Gēn出处《内蒙古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黑沙蒿的根。功能主治《内蒙古中草药》:"止血。治鼻衄,吐血,功能性子宫出血。&qu

  • 伏毛山豆根

    药材名称伏毛山豆根别名苦参来源豆科伏毛山豆根Euchresta strigillosa C. Y. Wu,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痛。主治肠炎腹泻,腹胀,胃痛,咽喉痛。

  • 米油

    《中药大辞典》:米油药材名称米油拼音Mǐ Yóu别名粥油(《重庆堂随笔》)。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性味《纲目拾遗》:"味甘,性平。"功能主

  • 莴苣子

    《中药大辞典》:莴苣子药材名称莴苣子拼音Wō Jù Zǐ别名苣蕂子(《河北药材》),白苣子(《山西中药志》)。出处《纲目》来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

  • 木瓜根

    《中药大辞典》:木瓜根药材名称木瓜根拼音Mù Guā Gēn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根。性味《纲目》:"酸涩,温,无毒。"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

  • 山甘草根

    药材名称山甘草根拼音Shān Gān Cǎo Gēn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毛玉叶金花的根。性味《闽南民间草药》:"甘,平,无毒。"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产后风,腰骨酸痛

  • 蝮蛇脂

    《中药大辞典》:蝮蛇脂药材名称蝮蛇脂拼音Fù Shé Zhī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蝮蛇科动物蝮蛇的脂肪。功能主治《纲目》:"绵裹塞耳聋,亦敷肿毒。"摘录《中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