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双花堇菜

双花堇菜

药材名称双花堇菜

拼音Shuānɡ Huā Jǐn Cài

英文名all-grass of Twinflower Violet

别名谷穗补、短距堇菜。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双花堇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ola biflora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双花堇菜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根茎细或稍粗,垂直或斜生,具结节,有多数细根。地上茎较细弱,2或数条簇生,直立或斜生。

基生叶2-数枚,具长柄;叶片肾形、宽卵形或近圆形,基部心形,边缘具钝齿,宽1-4.5cm,长1-3cm;茎生叶具短柄,叶片较小;托叶与叶柄离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或疏生细齿。花黄色或淡黄色,在花末期有时变淡白色;花梗细弱,上部有2枚披针形小苞片;萼片5,基部附属物极短;花瓣5,圆状倒卵形;距短筒状,长2-2.5mm。蒴果长圆状卵形。花、果期5-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4000m的高山及亚高山地带草甸、灌丛或林缘、岩石缝隙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台湾、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味辛;微酸;性平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止血。主跌打损伤;吐血;急性肺炎;肺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茎:治跌打损伤、吐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艾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艾叶药材名称艾叶拼音ài Yè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别名艾、艾蒿、家艾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 倒罐子根

    药材名称倒罐子根拼音Dǎo Guàn Zi Gēn英文名Osbeckia opiparar C.Y.Wu et C. Chen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朝天罐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becki

  • 毛叶巴豆

    《中药大辞典》:毛叶巴豆药材名称毛叶巴豆拼音Máo Yè Bā Dòu别名刹埂(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毛叶巴豆的全株。全年可采。原形态灌木,高约2

  • 树头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树头菜药材名称树头菜拼音Shù Tóu Cài别名四方灯盏来源白花菜科鱼木Crataeva unilocularis Buch.-Ham.[C. re

  • 芦莉草叶

    《中药大辞典》:芦莉草叶药材名称芦莉草叶拼音Lú Lì Cǎo Yè别名红楠草(《广州植物志》)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爵床科植物芦莉草的叶。原形态芦莉草,又名:小苞爵

  • 委陵菜

    《中国药典》:委陵菜药材名称委陵菜拼音Wěi Línɡ Cài英文名HERBA POTENTILLAE CHINENSIS别名毛鸡腿子、野鸡膀子、蛤蟆草、山萝卜、翻白草[山东]、白

  • 榆仁酱

    《中药大辞典》:榆仁酱药材名称榆仁酱拼音Yú Rén Jiànɡ别名榆酱(《齐民要术》)。出处《食疗本草》来源榆荚仁和面粉等制成之酱。制法《纲目》:"取榆仁水浸

  • 山桐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桐子药材名称山桐子拼音Shān Tónɡ Zǐ别名毛桐、臭樟木、大马桑叶来源大戟科山桐子Mallotus nepalensis Muell.-Arg.,以根、皮入药。生

  • 白花油麻藤

    药材名称白花油麻藤别名鸡血藤[广西]、鲤鱼藤、大蓝布麻来源豆科油麻藤属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茎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性味微苦、涩,平。功能主治补血

  • 葛菌

    药材名称葛菌别名葛藤菌、地重楼来源蛇菰科葛菌Balanophora esquirolis Lev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主治痔疮,咳血。外用治颈淋巴结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