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刺叶楤木

刺叶楤木

药材名称刺叶楤木

拼音Cì Yè Sǒnɡ Mù

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

别名鸟不企、鸡云木、鹰不扒、雷公木

出处始载于《福建师范学院学报》。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长刺楤木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lia spinifolia Mer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鲜用划晒干。

原形态灌木,高2-3m。小枝疏生多数长短不等的刺,刺扁,长1-10mm,基部膨大。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先端离生部分锥形,有纤毛;叶大,长40-70cm,二回羽状复叶;羽片长20-30cm,有小叶5-9,小片薄纸质或近膜质,长圆状卵形或状椭圆形,长7-12cm,宽3-6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有时略歪斜,上面脉上疏生小刺和刺毛,下面甚密,边缘有锯齿;侧脉5-7对。伞形花序有多花,直径约2.5cm;总花梗长1-6cm,有刺和刚毛;小花梗8-15mm,密生刺毛;苞片长圆形,长3-6mm,无毛;萼筒边缘有5小齿,三角形;花淡绿白色,花瓣5,卵状三角形,长约1.5mm;雄蕊5,花丝细长,子房5室,花柱5,分离。核果卵球形浆果状,黑褐色,有5棱,长约5mm,花柱宿存。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山坡或林缘阳光充足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根中含楤木皂甙(araloside)H、J、A,楤木皂甙A甲酯(araloside A methyl ester),竹节人参皂甙(chikuset-susaponin)Ib、IV[1].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血。主风湿骨痛;头昏头痛;跌打损伤;骨折;吐血;崩漏;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木草纲要》:根:有驳骨,解毒的功能。用于头昏、头痛、吐血、血崩、风湿、跌打。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野百合

    药材名称野百合拼音Yě Bǎi Hé别名佛指甲(《植物名实图考》),狸豆(《植物学大辞典》),狗铃草、蓝花野百合(《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山油麻、野芝麻、芝麻响铃铃(《浙江民

  • 小蕨萁

    药材名称小蕨萁拼音Xiǎo Jué Qí别名小蕨鸡、白粉蕨、华北粉背蕨来源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华北薄鳞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tolepidium kuhnii(Milde)Hsing

  • 展枝唐松草

    药材名称展枝唐松草拼音Zhǎn Zhī Tánɡ Sōnɡ Cǎo别名歧序唐松草、坚唐松草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展枝唐松草的全草。夏季割取,鲜用或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

  • 臭山牛蒡

    药材名称臭山牛蒡拼音Chòu Shān Niú Bànɡ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山牛蒡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ynurus deltoides (Ait.) Nadai [Ono-pordu

  • 南瓜七

    《中药大辞典》:南瓜七药材名称南瓜七拼音Nán Guā Qī别名马蹄当归、八角乌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四川橐吾的根。6~11月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

  • 扒地蜈蚣

    药材名称扒地蜈蚣别名扛棺回来源萝藦科娃儿藤属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以叶入药。随时可采,晒干,一般鲜用。性味微酸、涩,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解毒。用于各种

  • 青蒜

    药材名称青蒜拼音Qīnɡ Suàn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叶。性味性温,味辛。功能主治醒脾气,消谷食。摘录《中药大辞典》

  • 蝼蛄虾

    药材名称蝼蛄虾拼音Lóu Gū Xiā英文名mole cricket别名蝼蛄虾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蝼蛄虾科动物大蝼蛄虾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pogebia major

  • 甜瓜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甜瓜子药材名称甜瓜子拼音Tián Guā Zǐ来源为葫芦科甜瓜属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收集种子,洗净晒干。性味甘、寒。无毒。功能主治

  • 盾翅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盾翅藤药材名称盾翅藤拼音Dùn Chì Ténɡ别名吼盖贯(傣语)来源金虎尾科盾翅藤Aspidopteris obcordata Hemsl.,以藤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