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鼻齇

鼻齇

病名。俗称酒齇鼻,又名鼻赤。指肺素有热或阳明血热而致鼻红。饮酒者多见。《嵩崖尊生书》卷六:“鼻齇,阳明血热,大半得之好酒,肺受热郁,得热愈红,亦或热红遇寒,污浊凝结,见紫黑色,治宜化滞血生新血,兼祛风热,用丹参、生地、当归红花、山栀、桑皮防风荷叶煎服;若素不饮酒,肺风也,加荆芥;亦或脏中有虫,加去虫药。”《证治准绳·杂证》:“鼻赤,一名酒齇鼻,乃血热入肺也,肺气通于鼻,鼻为清气出入之道路,多饮酒人,邪热熏蒸肺叶,伏留不散,故见于鼻,或肺素有风热,虽不饮酒,其鼻亦赤,谓之酒齇,盖俗名也。”以枇杷叶拭去毛,不须涂炙锉细煎浓汤,候冷调消风散,亦可服升麻防风散泻青丸等方。参见酒齇鼻条。

猜你喜欢

  • 饮膳正要

    书名。3卷。元·忽思慧撰。刊于1330年。本书记述元代皇室贵族的饮食谱,但其卷3的部分也收载了食物本草的内容,分为米谷、兽、禽、鱼、果、菜和料物七类,约200种,分别介绍其性味和主治,并附绘图。此书较

  • 鬼祟脉

    即祟脉。详该条。

  • 燥屎

    见《伤寒明理论·腹满》。即燥矢。详该条。

  • 白青

    出《神农本草经》。为扁青之别名,详该条。

  • 中都

    ①经穴名。代号LR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太阴。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之郄穴。位于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处。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疝气,少腹痛,遗精,泄痢

  • 大脱血

    证名。出《素问·腹中论》。指大量失血之症。常伴见面白肢冷,汗出气喘,脉沉微欲绝等。《类证治裁》:“气虚血脱,宜温补以摄之。”治疗急宜益气回阳,用独参汤、参附汤加龙骨、牡蛎等。如大失血后,面色不华,神疲

  • 鼻疳蚀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鼻疳疮。详该条。

  • 童男

    未成年的男孩。

  • 养病庸言

    养生学著作。清·沈子复撰。1卷。刊于1877年。本书对于养病的方法提出了“六务”,即:知(病因何起)、忘(勿记在心)、拒(嗜欲勿肆)、看(置身病外如看他人一般)、耐(忍耐)、调燮(指思欲、饮食、起居诸

  • 竹苓

    见《本草纲目》。为雷丸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