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黑归脾丸

黑归脾丸

《中国医学大辞典》:黑归脾丸

药方名称黑归脾丸

处方党参60克白术60克茯苓60克甘草15克黄耆60克当归60克 熟地120克远志30克 枣仁60克 广木香15克龙眼肉60克 枣子60克生姜60克

制法上药先将熟地、龙眼肉、枣子三味,共同捣烂(枣子捣烂后去皮、核),然后与诸药打和晒干,研末。再用生姜煎汤泛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补脾益肾,养心宁神。治心脾不足,气血两虚,怔忡健忘,食少体倦,四肢乏力,肠红崩漏。

用法用量每次6克,每日二次,用温开水吞服。

备注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脾气强则生化有源,血可统摄;茯苓远志、枣仁、龙眼肉、当归养血补心安神,心气壮则神自宁;木香理气醒脾,使诸补药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复加热地黄益肾补血,并助当归补养心血。诸药合用,共奏补脾益肾,养心安神之功。

按:本方用量、用法及主治据《中药成方配本》补。

摘录《中国医学大辞典》

《饲鹤亭集方》:黑归脾丸

药方名称黑归脾丸

处方熟地4两,人参2两,冬术2两,茯神2两,枣仁2两,远志2两,黄耆1两5钱,当归1两,木香5钱,炙草5钱,桂元1两,生姜1两,大枣50枚。

制法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补脾益肾,养心宁神。主心肾不交,劳伤过度,精血虚损,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肠红痔血,三阴亏损,疟疾不愈,及妇人带下。

用法用量《中药成方配本》:将熟地、龙眼肉、枣子同坞烂,枣子坞烂后去皮核,与诸药打和晒干研末,用生姜煎汤泛丸,如绿豆大,约成丸十五两。每日二次,每次二钱,开水吞服。

摘录《饲鹤亭集方》

猜你喜欢

  • 蠲痛神异膏

    药方名称蠲痛神异膏处方松脂3斤,猪油半斤,乳香3两,没药3两,麝香1两。制法松脂入锅化开,滤入水中取起,再入锅慢火炼至紫黑色;然后入姜葱汁各2碗,再炼,不住手搅,待干为度;入猪油再炼少顷,入乳香、没药

  • 理郁升陷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理郁升陷汤药方名称理郁升陷汤处方生黄耆18克知母9克当归身9克桂枝尖4.5克柴胡4.5克乳香(不去油)9克没药(不去油)9克功能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又兼气分郁结,经络湮瘀者。用

  • 辟疫酒

    药方名称辟疫酒处方大黄15铢,白术18铢,桂心18铢,桔梗15铢,蜀椒15铢,乌头6铢,菝葜12铢。制法上捣末,盛绛袋中,以十二月晦日中悬沉井底,令至泥。功能主治预防瘟疫。主用法用量正月朔旦平晓出药,

  • 神妙膏

    药方名称神妙膏处方甘草羌活细辛黄连贝母菊花当归枳壳大黄白芷生地防风荆芥木贼黄芩川芎苍术猪苓泽泻白术薄荷桔梗石斛赤芍药蔓荆子草决明牛蒡子青葙子菟丝子车前子夏枯草地骨皮制法将羊脑炉甘石120克,用一袋盛了

  • 接补消肿膏

    药方名称接补消肿膏处方耳草叶、雪里开、水圹叶、乌苞叶、紫金皮。制法上为末,以鸡子清入桐油少许调匀。功能主治打扑伤损,跌磕刀斧等伤,及虎伤、獐牛咬伤。用法用量敷贴。摘录《准绳·疡医》卷六

  • 金匮丹

    药方名称金匮丹处方朱砂半两(飞,研极细),黄丹2两半(炒黑色),乳香7钱(新水研细,纸箱于瓦上干之),木鳖子大者10枚(烧黑色,去皮),白胶香4钱(不杂伪者),砒霜3两,消石3两(同研,瓷盒以赤石脂封

  • 止痛托里散

    药方名称止痛托里散处方乳香没药三七苏木末白术各3克红花1.5克当归尾黄耆熟地黄各6克肉桂0.9克(后入)琥珀末1.5克(冲服)功能主治治用于骨折整骨手术后局部肿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伤科大成》

  • 抽风汤

    《审视瑶函》卷三:抽风汤药方名称抽风汤处方防风、玄明粉、柴胡、大黄、黄芩、车前子、桔梗、细辛各等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鱼子石榴症。用法用量白水2钟,煎至1钟,去滓,食后温服。摘录《审视瑶函》卷三《秘传

  • 水解散

    《外台秘要》卷三引《延年秘录》:水解散药方名称水解散处方麻黄120克(去节)大黄90克黄芩90克 桂心60克甘草60克(炙)芍药60克制法上六味,捣筛为散。功能主治解表攻下。治天行头痛,壮热一二日。用

  • 调中五参丸

    药方名称调中五参丸处方人参1两,丹参1两,沙参1两,苦参1两,玄参1两,防风1两,蜀椒(去目闭口者)1两,附子(炮去皮)半两,干姜半两,葶苈1合(熬),大黄4两(蒸大黄于5升米下,及热切之,日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