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芪汤

黄芪汤

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黄芪陈皮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研烂,以水投取浆水一盏,滤去滓,于银器内煎,后有乳起,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腹,食前服。治老人虚秘。②《圣济总录》卷八十七方。黄芪、地骨皮各一两,鳖甲(醋炙黄)一枚,炙甘草半两,麦门冬一两半,桂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加生姜半分、粳米五十粒,水煎,食前服。治热劳,肢节酸疼,吸吸少气,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舌燥,饮食无味,悲忧惨戚,多睡少起。③《普济本事方》卷五方。黄芪(蜜炙)、熟地黄(九蒸九晒)、白芍药五味子、麦门冬各三分,茯苓一分,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大枣乌梅,水煎服。治口干烦躁不思食。④《兰室秘藏·小儿门》方。黄芪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为粗末,水煎,食远服。治小儿慢惊风。若加白芍药尤佳。⑤《审视瑶函》卷四方。黄芪、麦门冬、茯苓、防风、人参、地骨皮、漏芦知母远志、熟地黄各等分。水煎服。治阴漏症,眼脓漏不止。

猜你喜欢

  • 狮鞭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玉龙鞭之别名,详该条。

  • 肉蕈

    见《新华本草纲要》。为蘑菇之别名,详该条。

  • 水蜡烛

    见《广东新语》。为香蒲之别名,详该条。

  • 医话

    医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其他问题的著述。

  • 毛漆

    见《陆川本草》。为漆大姑之别名,详该条。

  • 五反恶候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即眼反、唇反、舌反、项反、脚反。为五脏精气将脱的危象。

  • 水萝卜

    见《广西植物名录》。为水田七之别名,详该条。

  • 肾郁

    病证名。五脏郁证之一。《赤水玄珠》卷十一:“肾郁者,小腹微硬,精髓乏少,或浊或淋,不能久立。治宜肉桂、茯苓、小茴香。”参见五脏郁条。

  • 太乙丹

    即紫金锭,见该条。

  • 乳齿

    小儿的牙齿,相当于正常幼儿7~8岁前长出来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长,乳齿逐步脱落,更换为久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