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鹿藿

鹿藿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藿

药材名称鹿藿

拼音Lù Huò

别名老鼠眼、饿蚂蝗[湖南]、痰切豆

来源豆科鹿藿属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消积散结,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用于小儿疳积,牙痛,神经性头痛,颈淋巴结结核,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外用治痈疖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或鲜根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鹿藿

药材名称鹿藿

拼音Lù Huò

别名鹿豆(《尔雅》郭璞注),荳豆、野绿豆(《纲目》),野黄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老鼠眼(《广州植物志》),老鼠豆、野毛豆、门瘦、酒壶藤(《湖南药物志》),鸟眼睛豆、大叶野绿豆(《浙江天日山药植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豆科植物鹿藿茎叶。5~6月采,晒干。贮干燥处。

原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各部密被淡黄色柔毛。茎蔓长。3出羽状复;侧生小叶斜阔卵形,或斜阔椭圆形,长2~6厘米,阔1.5~4.5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圆形:顶生小叶近于圆形,长2.5~6厘米,阔2.5~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小叶纸质,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长柔毛和淡黄色透明腺点;托叶线状披针形,不脱落。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余朵;花黄色,长7毫米;花萼钟状,5裂;花冠蝶形,龙骨瓣有长喙;雄蕊10,2体,花药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长,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荚果短矩形,红紫色,长约1.5厘米,阔约9毫米;有1~2颗黑色有光泽的种子。花期5~9月。

生境分部生长杂草中或附攀树上。分布四川、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等地。

性味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治头痛,腰疼腹痛,产褥热,瘰疬,痈肿,流注。

①《本经》:"主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疬,疡气。"

②江西《草药手册》:"祛痰,解毒,杀虫,祛风湿,和血气。治肠痈,瘰疬,头痛,眼痛,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放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惯发性头痛:鲜鹿藿七钱,水煎服。

②治妇女产褥热:鹿藿茎叶三至五钱,水煎服。

③治瘰疬:鹿藿五钱,豆腐适量,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注,痈肿:鲜鹿藿叶适量。捣烂,酌加烧酒捣匀。外敷。(选方出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鹿藿,解毒凉血之药也。故主肠痈瘰疬疡气。女人以血为主,血虚有热,则腰腹痛不乐,得苦凉之气,则热退而血得所养,故主女人腰腹痛不乐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鹿藿

药材名称鹿藿

拼音Lù Huò

英文名Herb of Twining Rhynchosia

别名蔨、鹿豆、荳豆、野绿豆、野黄豆、老鼠眼、老鼠豆、野毛豆、门瘦、酒壶藤、乌眼睛豆、大叶野绿豆、鬼豆根、藤黄豆、乌睛珠、光眼铃铃藤、山黑豆、鬼眼睛、一条根。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唐本草》:鹿藿,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长大,人取以为菜,亦微有豆气,故为鹿豆也。

2.《纲目》:鹿豆即野绿豆,多生麦地田野中,苗叶似绿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三月开淡粉紫花,结小荚,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煮食,或磨面作饼蒸食。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鹿藿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采收和储藏:5-6月采收,鲜用或晒干,贮干燥处。

原形态鹿藿 多年生缠绕草本。各部密被淡黄色柔毛。茎蔓长。3出复叶,顶生小叶近于圆形,长2.5-6cm,宽2.5-5.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侧生小叶斜阔卵形,或斜阔椭圆形,长2-6cm,宽1.5-2.5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叶片纸质,上面疏被短柔毛,背面密被长柔毛和橘黄色透明腺点;托叶线状披针形,不脱落。

总状花序腋生,花10余朵;长约7mm;花萼钟状,5裂;花冠黄色,龙骨瓣有长喙;雄蕊10,二体,花药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长,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荚果短,长圆形,红紫色,长约1.5cm,阔约9mm;种子1-2粒,黑色,有光泽。花期5-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200m的山坡杂草中或附攀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味苦;酸;性平

归经胃;脾;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风湿痹痛;头痛;牙痛;腰脊疼痛;瘀血腹痛;产褥热;瘰疬;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①治惯发性头痛:鲜鹿藿七钱,水煎服。②治妇女产褥热:鹿藿茎叶三至五钱,水煎服。③治疾病:鹿藿五钱,豆腐适量,加水同煮服。④治流注,痈肿:鲜鹿藿叶适量。捣烂,酌加烧酒捣匀。外敷。(选方出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鹿藿,解毒凉血之药也。故主肠痈瘰疬疡气。女人以血为主,血虚有热,则腰腹痛不乐,得苦凉之气,则热退而血得所养,故主女人腰腹痛不乐也。

2.《本经》:主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疬,疡气。

3. 江西《草药手册》:祛痰,解毒,杀虫,祛风湿,和血气。治肠痈,瘰疬,头痛,眼痛,腹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五香藤

    药材名称五香藤拼音Wǔ Xiānɡ Ténɡ别名蛇毒药、拔毒散、铁骨散、小红袍、岩青叶(《云南中草药》),黄龙藤、通气香、小血藤(《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中间

  • 唐古特报春

    药材名称唐古特报春拼音Tánɡ Gǔ Tè Bào Chūn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唐古特报春的花及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mula tangutica Duchie采收和储藏:6-7月采

  • 藏丁香

    药材名称藏丁香拼音Cánɡ Dīnɡ Xiānɡ别名石老虎、石参、叶子花、岩五加出处《植物名实图考》第二十九卷群芳类载有藏丁香,曰:"藏丁香,或云种自西藏来,枝干同滇丁香,叶糙有毛,开花白色有香。"并

  • 菱壳

    《中药大辞典》:菱壳药材名称菱壳拼音Línɡ Ké别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功能主治

  • 安龙香科科

    药材名称安龙香科科拼音ān Lónɡ Xiānɡ Kē Kē别名里苏子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安龙香科科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rcrium anlungense C.Y.Wu et S.C

  • 五味藤

    药材名称五味藤拼音Wǔ Wèi Ténɡ别名丢了棒、象皮藤、一摩消、五马巡城、蝉翼木。来源药材基源:为远志科植物蝉翼藤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curidaca inapfondiculata H

  • 黑顶卷柏

    药材名称黑顶卷柏拼音Hēi Dǐnɡ Juǎn Bǎi英文名Blacktop Spikemoss别名红骨草、马尾草、百叶草、鸡脚草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

  • 宁油麻藤

    药材名称宁油麻藤来源豆科油麻藤属植物宁油麻藤Mucuna paohwashanica Tang et Wang,以根入药。多鲜用。性味甘、微苦,涩。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肿痛,骨折,痈肿

  • 涩梨叶

    药材名称涩梨叶拼音Sè Lí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台湾林檎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us doumeri(Bois)Chev.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接取细枝及叶,扎成把,晒干。原形态台湾

  • 心叶野海棠

    药材名称心叶野海棠拼音Xīn Yè Yě Hǎi Tánɡ别名鸡窝红麻、向天葫芦、红水麻叶、山红活麻、罐罐草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心叶野海棠的带根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edia es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