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王琦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六。即倪涵初治痢第三方,见该条。
病证名。见《幼科要略》。因小儿热病,表里不和,屡清消不愈,病势淹缠,潮热骨蒸,肌体消瘦。参小儿骨蒸、疳痨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小叶蛇总管之别名,详该条。
五脏六腑的统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列别藏府。”
1卷。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编成七言歌诀200余首。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拘急强直之证如口噤项强、手足拘挛等,要使其舒展缓解。例如寒邪侵袭,筋脉拘急,须用温经散寒法以缓之;如因热邪侵袭,热盛动风手足抽搐,须用泻火熄风法。如因肝风内动而见抽搐,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即三仙丹第一方,见三仙丹条。
药物剂型之一。把药粉与面粉混合揉和,使之发酵切为块状而成。一般用水煎服。多入脾胃而助消化。如六神曲、半夏曲等。
小腿部的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