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芫花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三世纪【介绍】:南宋医生。曾在太医局任职。家藏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于1216年(嘉定九年)刊刻,并为之作序。
病名。本病初起,身热憎寒,目赤疼痛,牵引眉棱、太阳痛楚异常,黑睛生白翳一颗,失治,其翳直钉入内,则混睛如障,赤丝环绕,昼夜不辨,为目翳之奇恶者,故称疔翳(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参见钉翳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肌肉消瘦,形骸骨立。多由乳食停滞,积而化热,脾胃受伤,运化失职,以致食物精微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临床表现多伴有面色萎黄,皮肤干燥,腹凹如舟等。治宜消食和气,用异功散,或
指胞睑生疮。见《审视瑶函》。系由火毒郁结,邪热上攻于目所致。初起肿痛微痒,渐致赤烂成脓,甚则寒热交作,饮食减少。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服用加减四物汤,并可外用眼疮药掺患处。
伤食之一。见《东医宝鉴》卷四。因过食五味致伤。《医便·饮食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则随其脏腑各有所损,故咸多伤心,甘多伤肾,辛多伤肝,苦多伤肺,酸多伤脾。《内经》曰,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
病证名。《张氏医通》卷八:“眼不赤不疼,乍痛如神祟者,阴阳升降不和,气血偏胜相攻使然。或有血虚者,下午痛,大黄当归散;或有气虚火旺者,上昼痛甚,助阳和血汤。”参见痛如神祟条。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证名。又称四肢逆冷、手足厥冷。《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详手足厥冷条。
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即眼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