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里证

猜你喜欢

  • 暴瘖

    证名。亦称猝瘖。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突然失音或语音嘶哑。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

  • 小儿阴疮

    病证名,指小儿阴囊生疮。多为湿热之邪下注阴器所致,表现为阴囊疼痛流水,日久不瘥。治宜清热燥湿,用二妙散加味,外用川椒、荆芥、槐枝、柳枝、蛇床子煎汤洗后,用朴硝末掺之。

  • 颅囟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颅息。见该条。

  • 陶针

    以陶瓷碎片代针称陶针,或称瓷针。《本草纲目》:“以瓷针治病,亦砭之遗意也。”参见陶针疗法条。

  • 五香八角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八角茴香之别名,详该条。

  • 倪仲贤

    【介绍】:见倪维德条。

  • 身经通考

    脏腑经脉专著。4卷。清·李潆撰于1676年。本书前3卷阐析身经内容,以问答形式对人体全身各部位,如12经脉及脏腑等予以详细阐释;以图表表明五脏六腑位次,附各脏腑形式图等;以身经脉说阐论各种脉象及诊脉法

  • 伍耳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即耳中疳臭。多由湿热相搏,上冲于耳而成。治宜清热燥湿,用交感丹(《证治准绳》:香附子、茯神、黄连、桂心、甘菊花)。参见脓耳条。

  • 发眉疮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多由心肝二经热毒上攻,蕴结不散所致。发于眉至额部,初起肿胀,色黑质硬,剧痛;甚则闷乱呕逆,溃烂成疮。治宜泄火解毒。内服清瘟败毒散,外敷止痛拔毒膏。

  • 脐痈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又名脐痈毒。生于脐中之痈肿,系由心脾湿热火毒流入小肠经,或脐部搔抓染毒而成。症见脐部肿突,皮色或红或白,红则清解,以外痈治之;若色白宜隔蒜灸之;初起服仙方活命饮加升麻;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