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疼,义同痛。详腰痛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西番莲别名,详该条。
出《卫生易简方》。为蚕退纸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灵枢·痈疽》。又名厉疽。多由足三阳经湿热下注或足三阴经亏损所致。发于足旁小趾之侧。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若初起局部色黯,痛不显,不易成脓,或溃破清稀,属阴气凝结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指治疗游走性疼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其法直刺痛处,并予留针,再以左手按其周围痛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横舌,即哑门,见该条。
骨名。即脊柱骨。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瘰疬久延不愈,蔓及胸肋、腋窝等处,结块大小不等如藤上结瓜,根颗相连者。参见瘰疬条。
病证名。出《陈氏秘传》。指患肢伸长。髋关节前脱位证候之一。详胯骨出条。
见针灸传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