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贝母
见清·赵楷《百草镜》。即浙贝母,详该条。
见清·赵楷《百草镜》。即浙贝母,详该条。
病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经血来潮过期不止。治疗参见月经过多、经漏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走游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绿萼梅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鳅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疗条。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临产忽然口噤目翻者,由肝脾虚而风邪乘之也。……此极危症,宜四物驱风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肉桂、秦艽、枳壳、红花、冬葵子、车前子、生芝麻)。
①病名。《谢映庐医案》:“舌下另生一齿,大如枣核,摸之棱指,按之似痛。遂以白矾、肉桂末点之于舌下齿旁,立即取落,敲之即碎,外黄内白。”很符合于舌下腺结石。②中药名。腐败的竹根名鬼齿,苦平无毒。治中毒、
重复或累积。《素问·生气通天论》:“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皮肤针疗法之一。因使用梅花针进行刺激而名。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一。即脑疽。见该条。
古针具名。九针之一。又称箭头针。《灵枢·九针论》:“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其针头部膨大,末端锐尖,形如箭头。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