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论
见医要集览条。
见医要集览条。
经穴名。代号DU14出《素问·气府论》。《肘后备急方》作大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大。别名百劳、上杼。属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高。布有第八颈神经
证名。指毫毛耸然直竖。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荆芥汤第三方,见荆芥汤条。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即鲜黄连,详该条。
6卷。清·王清源撰于1883年。本书采集各家医论方书,结合作者临证经验编撰而成。卷1四诊、经脉;卷2~6为时病、杂病、妇产科疾病证治,阐述病因、病证及治法,辨析较为细致。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皂角刺、陈皮、连翘、柴胡、黄芪、炒苍术、红花各一钱,天花粉、黄芩、川芎、白芍药、甘草、当归、金银花、防风各五分。水煎,食远服。治痈疽疮肿已成未成之际,红肿焮痛,高
①指运气中的主气和客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②指脉之常与变。《素问·阴阳类论》:“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指过劳而导致正气的耗损,为《内经》九种气机失常病证之。《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类经》注:“疲劳过度,则阳气动于阴分,故上奔于肺而为喘,外达于表而为汗。阳动则散,故内外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小儿初生时以韭根捣汁煮开灌之;或用甘草煎水,浸韭子汁,涂儿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