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卷二十八方。苦参六两,大枫子肉四两,荆芥二两五钱,麻黄、当归、羌活、白术各五钱,黄芩、白芍药、川芎、白僵蚕、人参、白蒺藜、胡麻仁、防风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二钱二分,麝香四分。为末,酒煮黄米
病证名。指因感瘟毒而发疹的病证。清·郑卜年《瘄略》:“小儿感冒风邪,蓄于肌肉之间,至阳气发动,而行于皮肤之外。一年之中,屡有不正之气感之。出于两腋之下,盖两腋之下者,气之道路也。蕴毒随气之道路而出,谓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作劳瘵。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位于手背侧,中指与无名指之间指蹼缘稍后之赤白肉际处。主治疟疾。斜刺0.5~1寸(图92)。图92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
见《福建中草药》。为老鼠耳之别名,详该条。
骨痿的别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详骨痿条。
指五种疝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又:“五疝之状,寻此皆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详血疝、气疝、阴疝等条。
古病名。又称急病。指突然发生的剧烈水泻病证。以其病势紧急,病情紧要,故以“紧”名。《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夏暑暴泻如水,周身疼痛,汗出,脉弱少气,甚者加吐,此名紧病。浆水散。”本病可见于急性肠胃炎、
见《药材学》。为白降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