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
与疏郁理气义同。详该条。
与疏郁理气义同。详该条。
病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一。亦名不月、月闭、不月水、月水不来、月经不通、血闭、月事不来、月事不通、月不通、月使不来、月水不通、月经不行、经水不行、经水不通、经闭不利、经脉不行、经脉不通、经候不行、歇
证名。见《伤寒发微论》。指汗出如油之状,黏腻不易流动。多见于病危虚脱之证。参见绝汗、油汗、黏汗条。
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指儿科五种险恶证候。即囟门陷、太阳陷、眼轮陷、胸下陷、肩胛陷,为小儿精髓不足的危象。
病证名,见《幼科释谜》。结核多见于颈部,亦可见于腋部或腹股沟,局部红热疼痛,并可伴见发热恶寒。常见于头面生疮、目赤咽痛、齿龈肿痛、耳或其它疮疹余毒等症。治疗宜清热疏风,解毒散结,宜四顺清凉饮、五味消毒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即脑疽。见该条。
宋代医疗福利设施。据载系专门为供给四方宾客及士族患病所需药品和食物而设立的机构。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又名阴都。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主治二便不通,五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泻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出《灵枢·通天》。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阳盛者。太阳之人及少阳之人均属于此。参五态条。
治疗阴虚而肝阳上扰的方法。肝阴虚或肾阴虚均能发生肝阳上扰,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性急易怒、面部烘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舌质红,脉细弦数等症。滋肝肾之阴,用熟地、枸杞、山茱萸、女贞子、旱连草等;平
《辨证录》卷十方。人参、山药、白术、芡实、熟地黄、薏苡仁各五钱,白芥子、半夏各三钱,肉桂二钱,诃子五分,益智仁一钱,肉豆蔻一枚,茯苓一两。水煎服。治男子体肥痰多,不能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