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心下即胃脘部,因胃脘位于心窝下,故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后鞕者,大陷胸汤主之。”参见结胸、心痛、胃脘痛条。
书名。4卷。清·薛雪撰。本书以内科时病、杂病为主,兼有外、妇、儿科治案,案语简明。薛氏擅长于湿热病,对其病因、病理、治法分析尤详,有独到的见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骨名。出《灵枢·经脉》。又名骭骨、成骨。解剖学同名骨,位于小腿内侧。参见骨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蓝布正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亦名妊娠吐酸。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吞酸多因脾虚肝旺,伤于饮食,不得传化。有寒热之分:寒者,由脾胃不和,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致,宜温养脾胃,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热者,由于肝气郁滞,
白苔中有两条黑色苔纵行排列的舌象。苔润不干者为虚寒证。多因中焦虚弱,寒邪外袭,入于肠胃,饮食停滞,中焦不通所致。如见白苔黑干者,此为寒邪化火,热阻脾胃之实热证,宜予细辨(见《伤寒舌鉴》)。
①外假热而内真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参真寒假热条。②表热与里寒同时并见。详表热里寒条。
见明·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即碍产。详该条。
①十三鬼穴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承浆穴。②经穴别名。《千金翼方》:“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即水沟,见该条。
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灵枢·刺节真邪》:“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指对于病情复杂的疾患,“颠倒无常,甚于迷惑”,应从调和阴阳入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平复”。“用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