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泻
病名。即蜡烛疳。详该条。
病名。即蜡烛疳。详该条。
即瞳神。《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详瞳神条。
出《雷公炮炙论》。即石榴皮,详该条。
【介绍】:见方如川条。
即小儿指掌脉纹。见《医方集宜》卷之八。“虎口乱纹多,须知气不和。色青惊积聚,下乱泻如何。青黑慢惊发,入掌内吊多。三关急通过,此候必沉疴。”
见《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又名瘴毒脚气。详该条。
颞骨的乳突下。《素问·气府论》:“下完骨后各一。”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五脏偏热而引起热证的合称。分心热、肝热、脾热、肺热、肾热。详见各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淙。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先学儒,因好养生及医术,乃钻研各家之说,并结合多年临证心得,编成《诸证析疑》一书,后由其八世孙余昭令于1746年(乾隆十一年)编次刊刻。其子余小亭、余仰
指温病热象炽盛。《灵枢·经脉》:“温淫汗出。”张介宾注:“温气淫泆(通溢)则汗出”(见《类经》卷十四)。
七方之一。以两方或数方结合使用的方剂。此外,本方之外另加其它药味,或方中各药用量相等的亦称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