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明代医学家。字敬夫。鄠县人。明宏治丙辰进士,任吏部主事、郎中。与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共撰《难经集注》。
病名。系指喉间生肉色赤,层层相叠,饮食吞咽有碍,口中出臭秽之气。《医学心悟》卷四:“喉疮,少阴肾经阴火上冲也。其上腭生疮脾热也;舌上生疮心热也。”《沈氏尊生书》卷二十四:“喉疮,层层如叠,不痛,日久有
证名。见《难经·十六难》。指手足瘫废或软弱无力,活动艰难者。多因中风,或气虚血枯,或痰湿流滞所致。《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凡初得风,四肢不收,心神昏愦。”《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
见《本草纲目》卷四。因产妇血气旺盛,乳房作胀,又无儿食乳而须回乳者,以炒麦芽100克水煎频服。参见断乳条。
证名。见《灵枢·热病》。亦作瘛疭或痸疭,又称抽搐、搐搦、抽风等。指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伤寒明理论》卷三:“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
气功功法。一种静功调息法。见于《云笈七签·内丹》。其操作方法:①功前准备,行动前先活动四肢,令四肢舒缓,再行炼功。②调身,安定神气,取仰卧式,不用枕。服气随时可行。天气以睛朗日为佳,每日五更时服第一服
见《四川中药志》。为芸香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咳嗽而声嘶哑者。见《不居集》卷十五。多因痰热壅肺,肺气不清,或因寒包热而致肺气不宣。若治宜清肺中邪滞,或散寒透热,如清咽宁嗽汤及细辛、半夏、生姜等药。痨瘵病人因肺阴耗伤,亦可见咳嗽声哑。参见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又名满天星、广绵背发。系有头疽生背部,疮形两头小者。证治同有头疽。
病名。瘘者,“疮也”(《玉篇》)。喉瘘即喉疮。《外科证治全书》卷二:“喉瘘,一名喉疮。喉间生肉,层层相迭,渐渐肿起不痛,有窍出臭气,废饮食。”参见喉疮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