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骨之一。解剖学同名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砧,故名。
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熛疮。见该条。
气淋的别称。《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气淋者……亦曰气癃。”详气淋条。
见《傅青主女科》卷下。即通乳丹,见该条。
即皮肤。《灵枢·九针论》:“皮者,肺之合也。”参见皮毛条。
病名。《喉科指掌》卷六:“叉喉瘤,亦有生于关外。”
【介绍】:见龚廷贤条。
五种泄泻的总称。①《难经·五十七难》:“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②《宣明论方》卷十:“五泄有溏泄、鹜泄、飧泄、濡泄、滑泄。”详各该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系生于童子髎穴处之痈疽。多由足少阳胆经火毒所致。疮起根赤有脓。知痛者顺,反之为逆。一般可按外痈治疗。如大渴闷乱,出血不止,或其色青黑而不知痛者,预后不佳。可参见无头疽治疗方法
见《广东新语》。为蒲棒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