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茯苓泽泻汤

茯苓泽泻汤

金匮要略》卷中:茯苓泽泻汤

药方名称茯苓泽泻汤

处方茯苓25克泽泻1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

功能主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纳泽泻,再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金匮》卷中:茯苓泽泻汤

药方名称茯苓泽泻汤

别名茯苓

处方茯苓半斤,泽泻4两,甘草2两,桂枝2两,白术2两,生姜4两。

功能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

用法用量茯苓汤(《千金翼》卷十九)。

各家论述①《金匮玉函经二注》: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饮水以润之,更无小便不利,而用此汤何哉?盖阳绝者,水虽入而不散于脉,何以滋润表里,解其燥郁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泽泻之威行其下,白术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气,用布水精于诸经,开阳存阴,而洽荣卫也。

②《沈注金匮要略》:此外风乘胃,脾虚成饮之方也。风气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气郁而反上逆,则为胃反,然吐则痰饮去而风火炽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饮水,但木旺土衰,则水寡于畏,肾水反溢为饮,治当健脾,以除伏邪宿饮。故以姜、桂、术、草健脾和营卫,而驱邪外出,茯苓泽泻导胃肾之余饮也。

临床应用胃反:成绩录云,安部候臣菊池大夫,从候在浪华,久患胃反,请治于先生曰:不佞曩在江户得此病,其初颇吐水,间交以食,吐已乃渴,诸医交疗,百端不愈,一医叫我断食,诸证果已。七日始饮,复吐如初,至今5年,未尝有宁居之日,愿先生救之。先生乃诊其腹,自胸下至脐旁硬满,乃与茯苓泽泻汤,数日而痊愈。

摘录《金匮》卷中

猜你喜欢

  • 搐药麻黄散

    药方名称搐药麻黄散别名搐鼻散(《异授眼科》)。处方麻黄30克当归3克制法上二味,同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许,共为细末。功能主治主内外障眼。用法用量含水,鼻内搐之。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 古墨霜

    药方名称古墨霜处方灯心炭4两,柿霜饼16两,冰片6钱。制法上为细末,过罗装瓶、大瓶1钱6分,小瓶8分。功能主治清胃热,祛火。主胃火上攻,口舌生疮,糜烂肿疼。用法用量用凉开水蘸药少许抹患处。摘录《北京市

  • 睡惊丹

    药方名称睡惊丹处方蛇黄(火煅红.米醋淬五遍.再将醋煮干为度)、天南星(碾为粉.用薄荷汁搜和为饼.炙熟)、茯苓(去皮)、铁粉(重罗)、使君子仁。上五味捣,罗为末,各称半斤,入后项研药拌匀。脑子(别研)半

  • 小丁香圆

    药方名称小丁香圆处方五灵脂十二两,丁香三两,木香一两半,肉豆蔻(去壳)三十个,巴豆(去皮.膜.出油)二百一十个。炮制上为细末,入巴豆令匀,面糊和令得所,圆如黍米大。功能主治消积滞生冷,留饮宿食,止痰逆

  • 麻黄蒸梨

    药方名称麻黄蒸梨处方麻黄3~5克 大梨1只制法先把麻黄捣为粗末;将生梨洗净后,剖开,挖去梨核;把麻黄放入梨心内,再将梨子合严,插上小竹签,然后放入碗内,隔水蒸熟后即可。功能主治止咳。适用于小儿百日咳的

  • 定吐饮

    《活幼心书》卷下:定吐饮药方名称定吐饮处方半夏(汤煮透滤,仍锉,焙干[口父]咀如绿豆大,筛去细末)2两,生姜(净洗,拭干,和皮)2两,薄桂(去粗皮,[口父]咀)3钱。制法生姜切作小方块,如绿豆大,同半

  • 安神镇惊丸

    《保婴撮要》卷三:安神镇惊丸药方名称安神镇惊丸处方天竺黄(另研)人参茯神南星(姜制)各15克酸枣仁(炒)麦门冬当归(酒炒)生地黄(酒洗)赤芍药(炒)各9克薄荷木通黄连(姜汁炒)山栀(炒)辰砂(另研)牛

  • 麻杏甘石汤

    药方名称麻杏甘石汤处方炙麻黄、杏仁、甘草、瓜蒌、力子、石膏、前胡、川贝、竹叶。功能主治麻症发热胀痛,咳嗽连声,寒郁毒以致标闭。摘录《麻症集成》卷四

  • 喉症散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喉症散药方名称喉症散处方青黛、生石膏、象牙屑、人中白、玄明粉、青果炭、天花粉、西月石、炉甘石、冰片。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消火解毒,生肌化腐。主咽喉红肿,乳蛾,口腔腐碎,牙龈肿胀。

  • 除寒四物汤

    药方名称除寒四物汤处方熟地黄1钱,南芎1钱,白芍(酒炒)1钱,白茯苓(去皮)1钱,当归身(酒洗)1钱,干姜5分,石菖蒲7分,黄耆(蜜炒)7分,人参7分,甘草3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气血虚,身体怯冷,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