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见该条。
病名。《喉科种福》卷三:“喉色纯青,开口初看,似有黄皰并起,细看即隐,肩背痛者,相传此为不治,故未立方。”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指小儿因脾经有风而致多涎的症状。由于风邪上逆,导致脾胃气机不和,以致涎液上壅,乳汁不下,甚则昏昏多睡。治宜调和脾胃,疏风豁痰。用防风散(防风、羚羊角、人参、枳壳、甘草
扩展、流溢或蔓延。《素问·气交变大论》:“身热骨痛,而为浸淫。”
病名。多由杨梅邪毒,结于肺胃,致疳生咽喉,饮食吞咽有碍。《疡医大全》卷十七:“过桥疳,生咽喉之下,肺管之上,看之不见,吹药不到,饮食妨碍,此杨梅结毒于肺胃也。”类今之喉部梅毒等。参见喉疳条。
病证名。疝证之一。出《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贪食不节,则势必影响中焦消化功能,因而积久生湿,湿郁生热,以致湿热之气下注,流入阴囊,复被风湿之邪外侵,则成本证。发作时阴囊红肿松弛,常常刺痛,
【介绍】:见汪光爵条。
病证名。麻疹口鼻出血。元·滑伯仁《麻证新书》:“夫麻证衄血。因肺胃中热毒,迫而上升,初潮得之,原是顺候,乃逆邪外移,衄血即是宣毒之意,不必遽止,倘失血太过,恐至亡阳。经云:‘夺血者无汗,用犀角地黄汤加
病证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吐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烦闷,多睡,口中气粗。”治宜驱散风寒,调和脾胃。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小儿药证直诀》分:①伤风吐泻身热。症见身热多睡,
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仓廪,即仓库。脾胃等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