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因被蜈蚣螫咬中毒。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一。症见伤处剧痛,红肿热痛,淋巴管炎症甚至坏死。重者可伴头痛,发热,眩晕,呕吐,甚者可致昏迷。《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载有解蜈蚣伤毒药物,如蜗牛、蛞蝓、五灵
指脊柱附近的部位。古人认为,其位置既不在表,亦不在里,属半表半里,为温疫之邪所居留之处。《温疫论》上卷:“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
小儿推拿方法。《保赤推拿法》:“揉大指甲法,大指甲为外脾,揉之,补虚止泻。”
病证名。因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虚血少,统摄无力以致冲任失调,故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色淡,或混有粘液,肢体倦怠,食少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等。
见《福建民间草药》。即狗尾草,详该条。
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为托盘之别名,详该条。
出《伤寒论》。指睡眠时发出的呼吸粗鸣声。即鼾。详该条。
《外台秘要》卷八引深师方。甘遂、芫花各一分,大戟三分。为末,用大枣十二枚(擘),先煎枣,取二升,内上药三方寸匕,更煎取一升一合,分二次服,以吐下为知,不知重服。治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即腋痈。见该条。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方。黄芩、炙甘草各二两,人参、桂(去粗皮)各一两,苦参、茯神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煎,去渣,不拘时服。治肝胆俱虚,热气上熏,口中常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