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胸痛

胸痛

证名。出《素问·脉解篇》。指胸部正中或偏侧作痛。多与心、肺、肝三脏有关。《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医碥·胸痛》:“胸者,肺之部分,则其痛尤多属肺可知,乃医书多以肝病为言,此举隅之论耳,勿泥。须知胸为清阳之分,其病也,气滞为多,实亦滞,虚亦滞。气滞则痰饮亦停,宜行气除饮,此治在肺。”《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胆肾心包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故属肝病。”“肝虚胸痛引腰,宜补肾,补肾所以补肝也,宜六味丸首乌牛膝肝实胸痛不能转侧,善太息,宜疏肝,宜宽胸饮;胸痛常欲蹈压其胸,先未痛,但欲饮热,名曰肝着,宜旋复汤;胸痛短气,是水气,宜五苓散;胸痛痞塞,痰气为害,宜二陈汤胸痹急痛如锥刺,难于俛仰,汗出,或彻背上,不速治,或至死,宜生韭汁;胸痹痛引背,喘息咳唾短气,寸沉迟,关紧数,宜瓜蒌一个,薤白半斤,白酒七斤,煮二斤,分二服,加半夏四两尤妙;……胸膈隐痛,肾虚纳气气虚不生血也,宜补肝散。”亦有指膈痛或胸痹之重者。《医宗必读·心腹诸痛》:“胸痛即膈痛。”《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卷二十:“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参见胸痹、膈痛条。

猜你喜欢

  • 撞刺生翳外障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论》。又名撞刺生翳。指由眼外伤引起的目翳。眼被撞刺之后。“痕伤受血灌溉,遂生血翳,碜涩泪出,红筋满目,此症外伤,与患眼生翳不同,……伤于风轮,酿成大患,或至瞎。”(《银海精微》)

  • 何希彭

    【介绍】:北宋医家。闽县(今福建福州)人。通方伎之学。曾选取《太平圣惠方》中便于应用的方剂6000余首,编成《圣惠选方》60卷,已佚。

  • 龙木论

    眼科著作。又名《眼科龙木论》,4卷(一作3卷)。撰人佚名。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木”(即“龙树菩萨”)撰。此书与《龙树眼论》不同,内容主要记述72种眼科病证的方论;其中包括23种内障眼、44种外障眼以及5

  • 阴瘅

    病证名。见《医门法律·黄瘅门》。即阴疸。详该条。

  • 舌面如镜

    舌面无苔,光滑如镜。多因阴液耗伤所致,见于肝肾真阴亏损的病证。《辨舌指南》:“更有病后,绛舌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亦肾水亏极也。”

  • 一月经再行

    病证名。指一月经来二、三次而言。多因气虚、血热所致。《叶氏女科证治》:“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芩、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

  • 地顶草

    见《云南中草药》。为灯盏细辛之别名,详该条。

  • 生肌白玉膏

    经验方。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煅石膏(将石膏先用人尿浸半年,洗净,再漂二月,然后煅熟),制炉甘石(药用剂量比例:9:1)。为细末,以麻油少许调成药膏,再加入黄凡士林(药粉与油类比例:3

  • 霍乱烦渴

    渴证之一。指吐、泻之后,津液耗伤所致的口渴症。《圣济总录》卷三十九:“霍乱吐利之人,重亡津液,则脏气不和,上焦热,津液不足,故霍乱而烦渴也。”《症因脉治》又分为外感霍乱烦渴和内伤霍乱烦渴两种。外感霍乱

  • 喉痒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指由多种因素所致之咽痒;或同时伴有咽干,咽痛之证。本病之病因不一,或来自风寒、风热之外袭;或因胃家实热之薰蒸;或源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等,但总因于火。临症更应详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