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湖南药物志》。为乌泡刺根之简称,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掖痈、夹肢痈、挟痈、夹痈。多由肝脾二经结热,气滞血凝所致。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疼,乃生寒热;或初起患处即红肿热痛,身发寒热。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若脓成
即男女外生殖器。见前阴条。
病名。见《不居集》卷十五。①即支饮,详该条。②即支咳,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茅莓根之别名,详该条。
出《子母秘录》。为楮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僧医。经皇甫镈、李道古荐于宪宗朝,为待诏翰林。穆宗时(821~824)因“医方不精,药术皆妄”被杖死。
出《本草经集注》。即鲜生地,详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鸡屎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