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元代医生。与孙永贤合著《永类钤方》。
见《分类草药性》。为赤阳子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参见李中梓条。
经外奇穴名。出《扁鹊心书》。正视时,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处,主治头痛,目赤,视力减退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见王之翰《妇科胎产百病》。即经来呕吐。详该条。
病名。《咽喉脉证通论》:“风热积于胸膈或酒色郁怒所致。其状喉上下左右红紫肿痛,或帝丁焦黑腐烂,颈项浮肿,痰涎壅塞,声响如潮,气急发喘,眼目直视,额上有汗如珠,身汗如雨,或泄泻清水,四肢厥冷,或腰胁疼痛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鬼针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品汇精要》。为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血盆草之别名,详该条。
又称直中三阴。指伤寒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变而直接侵犯三阴经,起病即见三阴经证候而无三阳经证候,如腹满吐利,肢冷脉迟,口不渴等(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