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紫菀散

紫菀散

太平圣惠方》卷六:紫菀散

药方名称紫菀散

处方紫菀30克(洗,去苗、土)桔梗30克(去芦头)茅根60克(锉)甘草15克(炙微赤,锉)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川朴消30克木通30克(锉)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清肺泄热,化痰止咳。治肺脏壅热,心胸满闷,嗽逆食少,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紫菀散

药方名称紫菀散

处方紫菀30克(洗,去苗、土)麻黄30克(去根、节)贝母22克(煨微黄)大腹皮22克(锉)杏仁22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茯苓30克桑根白皮30克(锉)猪苓30克(去黑皮)槟榔30克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上气,发即不得眠卧,心腹胀满,喘急不能食,身面浮肿。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5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75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紫菀散

药方名称紫菀散

处方紫菀30克(去苗、土)汉防己15克 桂心15克细辛15克槟榔22克 赤茯苓15克桑根白皮15克(锉)大腹皮15克(锉)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甜葶苈15克<微炒)木香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治产后风虚,遍身浮肿,上气喘咳,腹胁妨闷,不思饮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紫菀散

药方名称紫菀散

处方紫菀15克(炙,去苗,土)贝母15克(煨微黄)款冬花7.5克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治小儿咳嗽。

用法用量每次以清粥饮调下少许。每日三四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卫生宝鉴》(《济生拔粹》本)引海藏:紫菀散

药方名称紫菀散

处方人参紫菀知母贝母桔梗甘草五味子茯苓阿胶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肺虚咳嗽,唾中有脓血,及肺痿变痈者。

用法用量生姜,水煎服。

摘录卫生宝鉴》(《济生拔粹》本)引海藏

猜你喜欢

  • 金泥煎

    药方名称金泥煎处方金箔75片,水银1两半,远志1两(去心),菖蒲3分,钩藤3分,龙胆3分(去芦头),龙齿3分,人参3分(去芦头),赤茯苓3分,青黛1分,蚱蝉3枚(去翅足),麝香1分,虎睛1对(微炙),

  • 韩相进灵丹

    药方名称韩相进灵丹别名进灵丹处方防风1两,石决明1两,威灵仙1两,蕤仁1两,蛤粉1两,谷精草1两,枸杞子1两,苍术1两,甘草1两,菊花1两。制法上为末,用雄猪肝1具,竹刀劈开去膜,擂极烂,和药为丸,如

  • 珍珠粉丸

    《内经拾遗方论》卷一:珍珠粉丸药方名称珍珠粉丸处方珍珠90克 蛤粉黄柏(新瓦上炒赤)各500克制法上为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精滑,白浊。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肘用酒送下。摘录《内经拾

  • 八白丸

    药方名称八白丸处方白芷1两,白及1两,白蔹1两,白附子1两,白僵蚕1两,白蒺藜1两,白丁香1两,白薇1两,草乌1两,杏仁(泡,去皮尖)1两,甘松1两,藁本1两,山楂1两,豆粉1两,鹰条1两,猪牙皂角1

  • 鹤膝汤

    药方名称鹤膝汤处方鼓椎草(又名鹤膝草)。功能主治牙痛。用法用量水煎,灌漱。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九

  • 除湿消风饮

    药方名称除湿消风饮处方当归4钱,川芎2钱,赤芍3钱,黄柏3钱,栀子3钱,胡黄连3钱,茵陈3钱,葳蕤仁3钱,苍术2钱(炒),防风2钱,白芷2钱,土茯苓3钱,薄荷2钱,泽泻3钱,草决明3钱,甘草1钱。功能

  • 干葛防风汤

    《症因脉治》卷一:干葛防风汤药方名称干葛防风汤处方干葛防风石膏甘草功能主治治外感齿痛,属阳明风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症因脉治》卷一《症因脉治》卷二:干葛防风汤药方名称干葛防风汤处方干葛、防风、荆

  • 鹅毛管眼药

    《中药成方配本》:鹅毛管眼药药方名称鹅毛管眼药处方麝香2钱5分,熊胆5分,飞琥珀5分,冰片2钱,飞制甘石2两,飞生月石2钱,荸荠粉1两5钱,蕤仁霜5分(以上8味为甲组药),生地8两,玄参4两,川石斛3

  • 姜酥膏

    药方名称姜酥膏处方酥3两,杏仁2两,阿胶2两,紫苏子2两,生姜汁1合,白蜜5合。制法相和于银锅内,以慢火熬成膏。功能主治咳嗽端急,喉中似有物,唾脓血不止。用法用量每服1茶匙,以温粥饮调下,1日4-5次

  • 麻桂各半汤

    《会约》卷四:麻桂各半汤药方名称麻桂各半汤处方麻黄7-8分,桂枝1钱,白芍1钱,甘草1钱,杏仁21粒(去皮尖)。功能主治寒邪在表,发热恶寒,气喘,以及一切感冒。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摘录《会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