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十世纪【介绍】:五代后蜀医家。撰有《保童方》。已佚
经行后期证型之一。多因气滞、寒凝,以致血瘀内阻冲任,经血不能按时下达胞宫所致。气滞血瘀者,症见经期错后,经量涩少,血色紫黯,血块较多,小腹胀痛,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方用过期饮;寒凝血瘀者,症见小腹冷痛,
又称辨证施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即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候,称辨证;在辨证基础上,拟定出治疗
①《灵枢经》篇名。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的病症,各种心痛与其兼症的刺法。此外还介绍了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病证。由于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取名杂病。②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伤寒以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全蝎(烧存性)三钱,炒五倍子一两,枯矾一钱,麝香少许(一方加干胭脂)。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入耳中。治耳中生脓。
【介绍】:金代医家。字仲明。金·兴定(1217~1221)中,镇阳人。受名医张子和学,参与整理《儒门事亲》,并为之作补遗名《伤寒心镜》一卷,又名《张子和心镜别集》,首论河间双解散及子和增减之法。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二方。栀子(微炒)、胡黄连、木贼、赤芍药、生地黄、羚羊角、龙胆草、银柴胡、蝉蜕、甘草、菊花、蒺藜。加灯心,水煎服。治疳热上攻而致的眼疳,痒涩赤烂,眼胞肿疼,白睛生翳,流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多因孕妇气血虚损,胎失滋养;或血热燔灼,胎有所伤;或肾虚胎失所系,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以致其胎自堕。参见先兆流产、胎动不安条。
【介绍】:见罗美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审视瑶函》:“此症生于风轮,从上边而下,不论厚薄,但在外色白者方是。若红赤及变症,非本病也。……因其自上而下,如帘垂下,故得其名。”参见赤膜下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