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百草霜

百草霜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草霜

药材名称百草霜

拼音Bǎi Cǎo Shuānɡ

别名锅底灰、锅烟子

来源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刮下或扫下,过细筛,除净杂质。

性状为乌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手捻即为细末。质轻细,似霜,随风可以飞扬,入水则漂浮而分散。无臭,无味。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止血,止泻。用于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腹泻,食积泻痢。外用治外伤出血,衄血。

用法用量1~3钱;外用适量,撒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百草霜

药材名称百草霜

拼音Bǎi Cǎo Shuānɡ

别名灶突墨(《千金方》),灶突中尘(《外台秘要方》),灶额上墨(《本草图经》),灶烟煤、灶煤(《中国医学大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杂草经燃烧后附于灶突或烟囱内的烟灰。将灶突或烟囱内的黑灰,轻轻刮下,用细筛筛去杂质。

性状为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状,手捻即为细粉。质轻,入水则飘浮分散。无油腻感。无臭,味淡微辛。以乌黑色、质轻细、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玉揪药解》:"味辛,气平。"

③《医林纂要》:"辛苦,温。"

归经入肝、肺、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肾。"

②《要药分剂》:"入肝、肺、胃三经。"

功能主治止血,消积。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泻痢,食积,咽喉口舌诸疮。

①《本草图经》:"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

②《纲目》:"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

③《玉楸药解》:"敛营止血,清热消瘀。专止失血,吐衄便血,产漏诸血。"

④《医林纂要》:"泻心降火,去妄热,止妄血,下气消积行痰。"

⑤《现代实用中药》:"涂白癣及头部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3~1.5钱。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汇言》:"阴虚火燥,咳嗽肺损者,勿用。"

复方①治吐血,及伤酒食醉饱,低头掬损肺脏,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声未失者:㈠百草霜末,糯米汤服二钱。㈡百草霜五钱,槐花末二两。每服二钱,茅根汤下。(《刘长春经验方》)

②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纲目》)

③治齿缝出血:百草霜末掺之。(《濒湖集简方》)

④治血虚内热,血不归源而崩: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一、二钱,烧红秤锤淬酒下。(《妇人良方》)

⑤治妇人崩血大脱:百草霜、炮姜(末)各三钱,用人参三钱煎汤饮。(《本草汇言》)

⑥治妇人白带:百草霜一两,香金墨半两。研末,每服三钱,猪肝一叶,批开入药在内,纸裹煨熟,细嚼,温酒送之。(《永类钤方》)

⑦治卒下血不止:灶突中尘一升,黄连五两,地榆三两。上三味,捣筛为散,粥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重者夜一。(《外台秘要方》)

⑧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百草霜、阿胶藕节侧柏叶当归、茅根。研末,蜜丸,温酒送下。(《四川中药志》疏血丸)

⑨治血痢,不问远近:黄连一两(去须,微炒),灶突墨二两,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⑩治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三钱,金墨一钱,半夏七分,巴豆(煮)十四粒(研匀),黄蜡三钱。同香油化开,和成剂,量大小,每服三、五丸,或四、五十丸,姜汤下。(《灊江切要》铁刷丸)

⑾治小儿食积疳膨:百草霜三钱,巴豆霜一分。研匀,以飞罗面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

⑿治咽喉无故肿闭:百草霜、白硼砂各二钱。研细末,吹入喉中。

⒀治口舌生疮:百草霜二钱,甘草一钱,肉桂五分。为末,频频搽之。(⑾方以下出《方脉正宗》)

临床应用治疗咯血:取百草霜冲服,每次0.5~1钱,每日3~4次。共治14例,其中多数为肺结核,结果11例在用药后1~3天咯血停止或显着减少。本品对中、小量咯血效果较优,对大量咯血则较差。未见副作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百草霜

药材名称百草霜

拼音Bǎi Cǎo Shuānɡ

英文名Plant Soot, Soot from the bottom of a boiler

别名月下灰、灶突墨、釜下墨、灶突中尘、釜脐墨、釜月中墨、铛墨、灶额上墨、釜底墨、锅底黑、铛底煤、灶额墨、釜煤、釜炲、锅底灰、灶烟煤、灶煤、锅烟子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稻草、麦秸、杂草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黑色烟灰。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uligo Plantae

采收和储藏:从烧柴草的锅底或烟囱内刮取,用细筛筛去杂质,置瓶中用。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粉末状,或粘结成小颗粒状,手捻之即成粉末。黑色。体轻,质细似霜,入水则漂浮而分散。触之沾手,无油腻感。气微,味淡微辛。以色黑、体轻、质细、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主含碳粒。

性味苦;辛;性温

归经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止血;消积;清毒散火。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食积;痢疾;黄疸;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臁疮;白秃头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1-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阴虚内热者慎服。

复方1.疏血丸(《医宗金鉴》),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2.六神丸(《中药制剂手册》),主治咽喉肿痛,单双乳蛾,疔疮痈疖等症。3.治衄血不止方(《本草纲目》):百草霜末吹之。4.治口舌生疮方(《方脉正宗》)。5.治咽喉无故肿闭方(《方脉正宗》)。6.治小儿食积疳膨方(《方脉正宗》)。7.治血痢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治卒下血不止方(《外台秘要》)。9.治妇人白带方(《永类钤方》)。10.治妇人崩血大脱方(《本草汇言》)。

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

2.《纲目》: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

3.《玉楸药解》:敛营止血,请热消瘀。专止失血,吐衄便血,产漏诸血。

4.《医林纂要》:泻心降火,去妄热,止妄血,下气消积行痰。

5.《现代实用中药》:涂白癣及头部湿疹。

6.《本草经疏》:百草霜乃烟气结成,其味辛,气温无毒。辛主散,故能消化积滞及下食也。凡血见灰则止,此药性能止血,复能散瘀滞,故主上下诸血及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虽能止血,无益肠胃,救标则可,治本则非;故不宜多服。

7.《本草汇言》:百草霜,解三焦结热,化藏府瘀血之药也。苏颂主化小儿食积症块,妇人气痞血瘕,取此得火气之轻扬,而散阴凝陈聚之物也。濒湖治黄疸疟胀,咽喉肿闭,口舌生疮,取此得火气之轻升,而发越湿热痰气搏结之疾也。杂病方用治吐、衄、崩血不止者,谓其轻浮火化之质,且色之黑也,血见黑即止,亦从治热胜动血而安营血之暴走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紫荆果

    《中药大辞典》:紫荆果药材名称紫荆果拼音Zǐ Jīnɡ Guǒ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荆皮"条。功能主治治咳及孕妇心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摘录《中

  • 橙子

    《中药大辞典》:橙子药材名称橙子拼音Chénɡ Zi别名橙(《上林赋》),黄橙(张籍),金橙(苏轼),金球、鹄壳(《纲目》)。出处《食性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实。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

  • 苘麻根

    《中药大辞典》:苘麻根药材名称苘麻根拼音Qǐnɡ Má Gēn出处《蜀本草》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苘麻的根,立冬后拔取根部,除去茎叶,洗净晒干。化学成分含粘液质,其中有戊糖1.41%、戊聚糖1.2

  • 海柳

    药材名称海柳拼音Hǎi Liǔ来源药材基源:为黑角珊瑚科动物日本黑角珊瑚的群体分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tipathes japonica Brook采收和储藏:垂网采取,洗净,晾干。原形态日本黑

  • 独角牛

    药材名称独角牛别名红皮紫陵、广东克雷木、碎骨红来源杜鹃花科独角牛Craibiodendron kwangtangense Hu,以叶、根入药。生境分部广东。性味甘、苦、涩,凉。功能主治通经活络,散瘀消

  • 肚拉

    药材名称肚拉拼音Dù Lā别名都拉参、都拉(《四川中药志》),对对参、双参、萝卜参、土败酱(《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西南囊苞花的根。春季发苗前,或秋后苗茎

  • 金银忍冬

    药材名称金银忍冬拼音Jīn Yín Rěn Dōnɡ英文名flower of Amur Honeysuckle别名金银木、树金银、木银花、金银藤、王作骨头、千层皮、鸡骨头、北金银花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

  • 翼核果

    药材名称翼核果拼音Yì Hé Guǒ别名血风根、血风藤、红蛇根、青筋藤、铁牛入石、拉牛入石来源鼠李科翼核果属植物翼核果Ventilago leiocarpa Benth.,以根入药

  • 白鸡屎藤

    《中药大辞典》:白鸡屎藤药材名称白鸡屎藤拼音Bái Jī Shǐ Ténɡ别名臭皮藤、臭茎子、迎风子(《植物名实图考》)。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毛鸡屎藤的根或全草。全

  • 光叶巴豆

    《中药大辞典》:光叶巴豆药材名称光叶巴豆拼音Guānɡ Yè Bā Dòu别名抱龙(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光叶巴豆的根、叶。全年可采。原形态乔木,高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