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饮

痰饮

病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古称澹(亦作淡)饮。指体内水湿不化而生饮酿痰。①为多种饮证痰证之总称。《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因饮停部位、久暂不同,分为流饮留饮癖饮支饮溢饮悬饮肺饮伏饮积饮等。《赤水玄珠》卷六:“痰饮,胶固稠粘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饮也,痰饮为病,所感不同。”《景岳全书·痰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沏而痰稠浊。”痰饮的形成,多因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输化失常所致。治宜温补脾肾固本,利水逐饮治标。②饮证之一。因饮邪留于肠胃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等。本证一名流饮。参见流饮条。

猜你喜欢

  • 直中三阴

    指寒邪直接侵犯三阴经。《医学入门·伤寒》:“若不自阳经传来,直中三阴之经,初起厥逆,腹痛自利不渴,太阴自受寒也,上症加之呕吐,少阴自受寒也,又加之小便不利,厥阴自受寒也。”《景岳全书·伤寒典》:“若初

  • 幼科痘疹金镜录

    见痘疹金镜录条。

  • 善惊

    证名。又称喜惊。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指遇事容易惊吓,或经常自觉惊慌。常伴见心悸不宁症状。多由心气虚或心火旺,肝阳上亢、胆虚及气血亏损所致。当结合因、证分别论治。

  • 喉毒药

    见《广西植物名录》。为毛冬青之别名,详该条。

  • 蜴蜥蛊

    病名。蛊毒病之一。《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其面赤黄者,是蜴蜥蛊。其脉浮滑而短,病发之时,腰背微满,手脚唇口,悉皆习习,而喉脉急,舌上生疮,……乱下脓血,羸瘦,颜色枯黑而死。”参见蛊、蛊毒病条。

  • 培土生金

    也称补脾益肺。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 黄维

    【介绍】:宋代医家。撰有《圣济经解义》10卷,已佚。

  • 少阳腑病

    指少阳病热郁胆腑的证候。如口苦,咽干,目眩,胸闷呕吐。少阳腑病与少阳经病常同见,故均属小柴胡汤主治范围。

  • 张明叔

    【介绍】:见张炳条。

  • 产后痢疾

    病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属产后下利范畴。参见产后下利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