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宋代人。家藏《外科保安要用方》3卷。已佚。
见《幼科发挥》。即盘肠气痛。见该条。
病名。即喉痧。又名疫喉、疫喉痧、烂喉痧。本病除发热、咽喉疼痛肿烂外,皮肤还出现痧斑,故名。治以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法为主。参见疫喉等条。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吐长不收,名曰阳强。”参见舌纵条。
眼的部位名。见《银海精微》。即黑睛。详该条。
病名。又名肛瘘、漏疮。多因肛门周围痈疽溃破久不愈而成;或由肛管直肠内壁的感染发展而来。症见肛周有疮口并与管道相通,常流脓水,疼痛或瘙痒,缠绵不愈。若患处肿硬痛,疮口凸起,脓液稠厚,病体尚壮者,属实症;
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三痼。又名三固。古人认为属妇人三种顽固疾病。《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指戌时。详十二时条。《素问·金匮真言论》:“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灯台树之别名,详该条。
指小肠。《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参受盛之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