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留针

留针

指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于穴位内至预定时间再予出针。《素问·针解篇》:“刺其实须其虚者,留针。”意即治疗实邪疾患,可用留针的方法。留针期间可施行各种手法操作,并可加用温针、电针等。留针时间长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15分钟左右,长者可达几小时乃至数天,如耳针皮内针等。毫针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便改变体位,以防发生弯针等意外。需长时留针的患者,具体方法可参阅皮内针疗法耳针疗法条。

猜你喜欢

  • 骨解

    指骨缝。《灵枢·九针》:“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 惊伤胁痛

    病证名。见《医宗必读·心腹诸痛》。指因受惊伤碍肝气所致的胁痛。治宜通阳疏肝理气,可用桂枝汤或散加减(《类证普济本事方》)。

  • 医学便览

    ①丛书名。清·栗山痴叟辑。刊于1868年。共七种。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②综合性医书。6卷。清·刘福庆撰。

  • 润肝汤

    《辨证录》卷十方。熟地黄一两,山茱萸四钱,白芍药、当归各五钱,五味子、炒栀子一钱,玄参、牡丹皮各三钱。水煎服。治多怒拂抑,心烦意躁,至夜口干舌燥,寐少等症属肾水不足者。

  • 阴阳应象大论篇

    《素问》篇名。吴崑注:“天地之阴阳,一人身之血气;应象者,应乎天地,而配乎阴阳五行也。”本篇阐发事物的阴阳属性及其运动,并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论述阴阳五行的道理及其运用于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 厥阴舌

    即红中黑纹舌。详该条。

  • 产后血瘕

    病名。《经效产宝》:“产后瘀血,与气相搏,名曰瘕。谓其痛而无定处,此因夙有风冷而成,轻则否涩,重则不通。”《校注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前症(指产后血瘕)乃寒邪乘客,气血壅结,此因气病而血病也。常补养

  • 尾骶

    出《灵枢·骨度》。即骶骨、尾骨所在部位。参见尾骶骨条。

  • 思膈

    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中脘实满,噎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参见五膈条。

  • 四白灭瘢散

    《证治准绳·幼科》集五方。白芷、白附子、白僵蚕、鹰矢白、密陀僧各等分。为细末,水调搽患处。治痘疮落痂,面痣雀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