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正气虚兼寒(多以内寒为主)的证候。主要表现为面黄少华、食欲不振、口泛清涎、形寒怕冷、脘腹胀痛、得热则舒、妇女带下清稀、腰背痠重、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沉迟缓弱。治当以温阳补虚为主。
①肺金和肾水是母子关系。参见肺肾相生条。②即肺肾同治。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蚕豆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4卷。清·吴坤安撰于1796年。吴氏所说的伤寒,包括伤寒和温热二类病证。本书辨析伤寒、温热病证治,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伯等;温热悉遵叶天士、薛生白学说。条理清楚,论述颇精。卷1辨类伤寒及
见《贵州药用植物目录》。为大飞扬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即乳发。见该条。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亦名带下青候。多因经产之后胞脉正虚,湿浊秽邪乘虚侵袭,或肝经湿热下注,伤及任脉所致。症见阴道流出青绿色粘腻,气味臭秽的液体,连绵不断。治宜调肝清热利湿。方用加减逍遥散(茯苓、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油柑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金鸡尾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古钩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