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燥火腹痛

燥火腹痛

证名。指燥热耗伤津液气机不利所致的腹痛。《症因脉治·腹痛论》:“燥火腹痛之症,满腹刺痛,攻注胁肋,口渴身热烦躁不寐小便黄赤,不吐不泻,此燥火腹痛之症也。”多因令值燥热,燥气伤人,肠胃干涸,不得流利所致。治宜清热润燥为主。方用芍药黄连汤葛根石膏汤等。若腹痛攻刺胁肋者,柴胡清肝饮目黄便赤,痛连小腹龙胆泻肝汤小便赤涩木通汤益元散大便结,四顺饮合本事凉膈散。参见腹痛条。

猜你喜欢

  • 盘法

    ①刺法名。指入针后,手持针柄并作圆环形轻盘摇转的方法。《针经指南》:“盘者,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转而已。”《针灸问对》又规定了每次盘转的次数,并以左右区分补泻,谓:“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

  • 针麻诱导

    针麻术语。针麻过程中,为了提高痛阈,达到手术的要求,须在手术前施以针刺,当获得针感后,进行手法操作或用电针给予一定的刺激,这个过程称针麻诱导。从针刺得气至手术开始所需要的时间称针麻诱导期。诱导期一般为

  • 橡皮草

    见《湖南药物志》。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 风寒眩晕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因感受风寒外邪所致的头晕目眩。有风邪眩晕与寒邪眩晕之分。风邪眩晕,症见头痛额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晕。治以祛风为主。用羌活防风汤等方。寒邪眩晕,症见

  • 福幼编

    儿科著作。1卷。清·庄一夔撰,刊于1777年。本书专论小儿慢惊风的治法,作者主张以温补为主,反对用寒凉攻伐。书中列述慢惊风症候,并介绍经验方2首。内容简要,刊本颇多,流传较广。

  • 五软

    病证名。①指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见《婴童百问》。多系禀受不足,气血不充,故骨脉不强,筋肉痿弱。明·薛铠《保婴撮要》:“原其要,总归于胃。盖胃为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原也。治法必先以

  • 导赤清心

    清法之一。用清心火、利小便药物治疗心火炽盛的方法。如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或溲时热痛,用栀子、连翘、木通、通草、甘草梢或导赤散等。

  • 小腹痛

    证名,出《素问·藏气法时论》。又称少腹痛,指下腹部疼痛。《医林绳墨·腹痛》:“若自脐以下而腹作痛者,名曰小腹痛。”《景岳全书·杂证谟》:“下焦小腹痛者,或寒或热,或食或虫,或血或气逆,皆有之。凡闭结者

  • 拳毛倒睫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即倒睫拳毛。详该条。

  • 鼻赘

    病名。①为鼻息肉,《冯氏锦囊秘录》卷六:“湿热之气,……得以上炎,为鼻生赘,……是以上燎而鼻生息肉。参见鼻痔条。②酒皶鼻而进入肥大期者,称鼻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