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激光针灸

激光针灸

用小功率输出的激光束产生生物刺激作用以代替针刺或艾灸的治疗方法。以激光为刺激源,穴位刺激点。它的刺激作用,包括光化作用后的化学刺激,光热作用后的热刺激和光压作用后的机械刺激。小剂量刺激具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刺激具有抑制作用。其剂量的大小,多与激光的波长、功率、照射时间和照射部位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常用的二氧化碳激光,其波长为10.6μM,是一种远红外光,它极易被生物组织所吸收(吸收系数为200),产生强而非穿透性的表面热,适用于穴位表面刺激;YAG激光,波长为1.06μM,为近红外激光,它穿透生物组织的能力很强,能在生物组织内部产生热量;氦氖激光的穿透力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另有一种准分子激光,其输出为紫外光,素有“冷光”之称,其主要作用为光化作用。激光应用于针灸临床,必须结合经络、穴位进行。适用于一般针灸适应病症,但要“对症下光”。本法无疼痛、感染之虞,受患者欢迎。

猜你喜欢

  • 痏(wěi 委)

    ①瘢痕。即针刺的痕迹、针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②针刺的刺数。《素问·刺腰痛篇》:“刺之三痛。”③指穴位。《灵枢·热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外侧指少泽、

  • 儿衣

    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胞衣。详该条。

  • 脱骨疽

    病名。出《外科全生集》卷二。即脱疽。见该条。

  • 大荠

    出《尔雅》。为菥蓂之别名,详该条。

  • 一滴珠

    见《江西草药》。为滴水珠之别名,详该条。

  • 李虔纵

    【生卒】:七世纪【介绍】:唐代医生。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武则天时为侍御医,与张文仲、韦慈藏齐名。公元八世纪以来,医家皆推三人为首。

  • 小儿雀目

    病证名,见明·张三锡《医学准纲六要》,又名肝虚雀目、鸡盲。《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人有昼而睛明,至瞑黄昏便不见物,谓之雀目。”清·黄庭镜《目经大成》:“此证世呼鸡盲,一名雀目……,至晚不见,晓则复明

  • 崔维宗

    【介绍】:见崔岳条。

  • 清者温之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清稍次于寒,温稍次于热。即偏于寒性的病证,可用温性的方药治疗。

  • 齿豁

    证名。症见齿缝疏豁不齐,又名齿疏。咀嚼时每有余物嵌入作梗。多因肾气不足或餐后挑剔成习,则齿缝愈疏。《仁斋直指方》:“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治宜培补肾元,用肾气丸加减。或用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