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共10卷,后改编为12卷,128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
病名。《时病论》卷五:“七月大火西流,暑气渐减,而凉气渐生,其时炎尚存,一如盛夏,亦有较盛夏更热之年,人感其热而病者,为秋暑,即世俗所称秋老虎是也。斯时湿土主气,犹是暑湿交蒸,但见壮热烦渴,蒸蒸自汗,
见医要集览条。
病名。鼻渊之别名。《外科大成》卷三:“鼻渊者,鼻流浊涕黄水腥秽是也,又名脑崩。”详鼻渊条。
①人体部位。见《医学入门》。即鼻准。详该条。②经穴别名。出《医宗金鉴》。即素髎。见该条。
饮食精华浓浊部分归于心脏,由心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说明了心起着输送营养的总枢纽作用。《素问·经脉别论》:“饮食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素问》篇名。本篇论述五运六气的一般规律,从太过、不及、平气的岁气变化,说明运气对宇宙万物的影响,因其用天干以纪地气,地支以纪天气。古人认为,天地运气是宇宙间万物的本元,此文专篇纪而论之,故名。
指用辛温发散药物治疗风寒表证的治法。适用于恶寒重而发热较轻,全身痠痛,无汗的风寒表证。上半身浮肿较重的早期水肿证,兼有发热恶风的风湿骨痛及外感风寒诱发的哮喘症等均可酌情应用。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苏叶
病名。又称脾肾泄。指五更泄之因脾肾虚弱者。《丹溪心法·泄泻》:“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此病在肾。俗呼为脾肾泻。分水饮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虚甚,宜椒附汤。
《证治准绳》卷二方。黄芪(去芦)、当归(酒洗)、川芎、麻黄(去根节)、甘草(生用)、芍药、人参(去芦)、罂粟壳(蜜炒)各一两,乳香(另研)、没药(另研)各五钱,陈皮一两。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