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溢饮

溢饮

证名。四饮之一。多因大渴暴饮过多,或水气溢于肢体肌表所致。《素问·脉要精微论》:“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证见身体痛重,支节烦疼,或兼见喘咳胸闷等。治宜温肺化饮,发汗去邪。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参见痰饮、四饮条。

猜你喜欢

  • 本草求真

    药物学著作。10卷。清·黄宫绣撰。刊于176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卷1~7,将药物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和食物七类。每类又据不同药性分为若干节。下篇为卷8~9,分论脏腑病用药及六淫

  • 邹鲁济

    【介绍】:见邹福条。

  • 太溪

    ①经穴名,代号KI3。出《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内昆仑。属足少阴肾经。输(土)原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

  • 押手

    指针刺时用来按压穴位配合进针的手称押手。一般习用左手。押手具有固定穴位,防止针体弯曲,减轻进针疼痛而使进针顺利等作用。《难经·七十六难》:“知为针者信其左。”是对押手作用的重视。

  • 寒湿

    ①病邪。致病则阻滞阳气的运行,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等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萎不收,濡写血溢。”②病证。由于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素脾

  • 实肿

    病名。指水肿病属实者。见《中国内科医鉴·浮肿水肿》。多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而致,起病急速,来势多暴。《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阳证多热,热证多实。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为实;脉滑

  • 摊缓风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即摊缓。详该条。

  • 猴局根

    见《闽东本草》。为苞蔷薇根之别名,详该条。

  • 早起眩晕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头眩》。又称晨晕、晨运。指眩晕常发生在清晨者。多因阳虚及痰浊固结所致。详阳虚眩晕、湿痰眩晕等条。

  • 都响

    【生卒】:十二世纪初【介绍】:北宋官吏。任修议郎,博学,兼通医,掌管太医院事务,常为人诊治病,多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