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浮翳内障

猜你喜欢

  • 泻黄饮子

    《济生方》卷五方。白芷、升麻、枳壳(麸炒)、黄芩、防风、半夏(汤洗)、石斛各一两,生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风热蕴于脾经而致的唇燥坼裂,口舌生疮。

  • 膏淋

    病名。又名肉淋。指淋症而见小便如米泔或脂膏者。多因肾虚不固或湿热蕴蒸下焦所致。《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证治要诀

  • 内虚外实脉

    脉象。来疾去迟之脉。为表邪有余而里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 尾闾骨伤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尾闾骨即尾骨,又名撅骨、尾桩骨。因跌打垫撞所伤。局部肿痛,压之加剧,活动可有骨声,步履、坐卧、翻身受限。治宜手法复位,给予固定,药物治疗同背脊骨折条。

  • 牛角藤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古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 斗篷草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黄水芋草之别名,详该条。

  • 金炉底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密陀僧之别名,详该条。

  • 经前口疳

    病名。即经行口糜。详该条。

  • 黄儿茶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黄练芽之别名,详该条。

  • 白云草

    见《湖南药物志》。为东风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