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突然头脑昏乱旋转,伴有恶心呕吐的疾患。《医林绳墨·眩运》:“其症发于仓卒之间,首如物蒙,心如物扰,招摇不定,眼目昏花,如立舟舡之上,起则欲倒,恶心冲心,呕逆奔上,得吐少苏,此真眩运也。”本病
见《中药材手册》。即阿魏,详该条。
《医醇賸义》卷二方。松子仁、柏子仁、天门冬、丹参、当归、茯神各二钱,犀角五分,生地黄五钱,人参一钱,甘草四分,藕汁(冲)半杯。水煎服。治心燥,渴而烦冤。
古病名。又名肾脏中风。风邪入中于肾经而致的症候。主症为腰痛不得俯仰。《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肾中风,踞而腰痛。”参见肾脏中风条。
见《医学入门》。为五味子之处方名,详该条。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黄芪三两,防风一两半,大黄(酒浸)、人参、远志(甘草汤泡,去心)、当归尾(一方作地骨皮)、赤茯苓各二两,漏芦、黄芩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至五钱,水煎,食远服。治眼漏,脓水不止。
出《素问·气穴论》。即哑门穴。属督脉。位于后正中线,发际上5分处,当第一、二颈椎棘突之间。
病证名。指肝火克脾、气机不畅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肝火腹胀之症,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多因恼怒、酒热伤肝,肝气怫郁,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泻火疏肝
病名。指痢疾之由感受寒湿而致者。《症因脉治》卷四:“寒湿痢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身痛头疼,呕吐不食,不作渴,痢下脓血,或下黑水,腹反不痛。”治疗如身痛发热,脉浮紧者,宜用败毒散辛温散表;呕吐饱闷,脉长者
①《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生干地黄三两,羚羊角二两,赤茯苓、独活、槟榔、诃子皮各一两,木香三分,炙甘草半两,麦门冬一两半,桂心二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治干脚气,风